3个高考家庭讲述酸甜苦辣:"悬着12年的心慢慢落下来"
2018-06-09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8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考点,高考结束后,考生欢呼庆贺

为了给孩子解压,江洪涛(右)和邓文琼(左)夫妇穿上可爱的情侣装为孩子送考

在考点等候女儿的孙火林

长江网6月9日讯 “看来今晚能睡个安稳觉了。”这是不少陪考家长的心声。随着下午最后一声铃响,2018年高考落下帷幕,每一位寒窗苦读考生背后,都有家长们不可名状的辛劳。趁考生刚刚离开考场之际,长江日报记者走近3个高考家庭,听他们讲述陪读父母的酸甜苦辣。

故事1 12年间从豪宅搬到蜗居陪伴是宝贵回忆

高考前一晚,妈妈张雪莲(化名)兴奋了一宿没睡不说,凌晨5时就忙活起早餐。面条加荷包蛋,寓意马到成功。“儿子高考后,悬着12年的心慢慢落下来,他解放了,我也解放了。”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张雪莲感触很深。

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张雪莲就开始操心上学的问题,2005年未雨绸缪地在育才二小旁边买下套学区房。6年后孩子进入二中广雅中学,原本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升级到40分钟的公交车。思考良久,全家咬了咬牙,贷款买了套二手房。夫妻二人的收入只算得上小康家庭,为了这套房子,好看的衣服不买了,往来的应酬不去了。想着儿子能多睡一会,也值了。转眼到了高中,初中的房子离武汉二中还有一段距离,打车嫌近,步行尚远。为了孩子,夫妻俩商量后毅然决定卖房,买在了离二中更近的六合路上。

12年间,换了三套房。从一开始的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锐减到80平方米,再到61平方米的蜗居。从第一次搬家的陌生感,到如今打包装箱的游刃有余。每天晚上,床铺是留给孩子的,而张雪莲夫妻俩则睡在客厅的沙发床上,一挤就是三年。

好在儿子很争气,不仅对学业很上心,高考前夕他已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水平艺术团优录资格。“这12年来,我一直陪着孩子,是我最宝贵的一段回忆。”张雪莲吕洪雁感慨地说。

故事2 一边帮孩子稳定成绩一边保护孩子自尊心

孩子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读高三,爸爸孙火林是学校高三的物理老师,妈妈是高三的数学老师。孙火林一家三口在学校里度过了一整年的高三岁月。

去年暑期,孙火林一家搬进了学校2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早上不到6时就起床,吃过早餐就各自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直到晚上才重新回到蜗居。

在外人看来,老师的孩子有天然的优势,何况一家三口在同一年级,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组合。“女儿根本不让我们辅导,她最烦和我们谈学习上的事了。”孙火林无奈地说,孩子特别反感“享受特权”,坚决反对开小灶。“其实她独立学习的能力非常强,但我们更担心她的身体。”

3年前,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外校,高一刚开始就每晚开夜车到凌晨,常常做作业做到哭。巨大的压力,诱发了严重的偏头痛,少则两小时,长则大半天,甚至出现双眼间歇性失明的情况。“这样下去肯定会把身体拖垮,我们咬牙将她从外校转出来。”

对学霸来说,这种转学,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孙火林夫妻俩一边求医问药,一边默默地帮孩子稳定成绩,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可能是觉得我们管得太多,她表示想离开武汉,报考南方城市的大学。”孙火林说,虽然会尊重孩子的意见,但作为父母有说不尽的担忧。

故事3 每晚接女儿回家的20分钟是心理按摩时光

每晚10点钟,爸爸江洪涛和妈妈邓文琼会准时将车开到武汉三中附近,接女儿放学回家,尤其是高三的这一年,风雨无阻。不为别的,开车回家的路上才能够和女儿好好聊个天,了解她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他们特别珍惜每晚的这20分钟。

女儿长大了,坐在家里说话好像气氛总有些不对,常常会出现尬聊的局面。妈妈邓文琼说:“坐在车里没有面对面的压迫感,女儿的话就多起来。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已经是半点都插不上嘴,只能从其他方面关心她,尤其是心理上。只要她愿意和我们讲,说什么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夫妻俩管这段与女儿聊天的时光叫心理按摩。

“这次语文考了128分,排第二,数学130分,你们猜猜排第几?只有30名。化学虽然是强项,但理综考砸了……”四调没考好,女儿一上车就失声痛哭起来。女儿对自己要求很高,总说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的人生路径会截然不同,无形中背负了压力。“如果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开一扇窗的。人的一生绝对不止一条路,别想太多了。”邓文琼常常这样安慰女儿。临近高考一个月,女儿突然提出要上一对一的物理补习班,10节课,6000多元钱。邓文琼悄悄找老师交流,得知女儿的基础其实挺好,就是不自信,导致发挥失常。“如果老师肯定她的实力,给她吃个定心丸,这钱就花得值。”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吴炎坤

本组图片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