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激发真情实感就是好题
2018-06-08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高考考点,一位老师和学生在考场外合影记者何晓刚摄

  

长江网讯 每年高考,“作文题”都是舆论红得发紫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11点半一过,关于作文题的议论就在网络空间里热闹非凡。

“今年的题好,今年的题不好……”大约每年,对作文的评价,首起的就会是这两句,然后接下来慢慢阐述自己的理由。各路人马,包括媒体、专家、权威机构或者个人议论,首先就会从这两句直观感受入手,再来渐渐形成明确的观点。

其实更多的人,不光首先评头论足一番,大都还要亲手试一试,即使没有真的写下来,也会在脑海里代入一下:如果是我写,我会写得如何?从哪下笔,行文如何?

这实际上基本就是作文题好不好的标准。为什么有的题目,让人一看就跃跃欲试呢?作文题无非是话题,是对生活中事物的一种选择与描述。如果这个话题能让人一下勾起内心共鸣,能够激发人的真情实感,人们就会忍不住亲手写一写。老话说,我笔写我心,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表达与沟通,有真情实感,总会忍不住表达。越好的作文题目,越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所以,只要看看哪些题目受到更多关注,看看哪些题目跃跃欲试的人更多,哪些题就越好。

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目的核心词是“被需要”,很多网友表示“期待这个题目的满分作文”。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他人的肯定,“被需要”这个词会直击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人回到活生生的生活经历之中。被领导需要,被喜欢的人需要,这都是我们渴望的情境,但也时常面临不被需要的处境。这样的题目让人忍不住想说说心里话,反过来我们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心里话,所以“满分作文”会备受期待。

作文的得分,无非反映考生的能力。高考作文应该考验考生的什么能力?最直观、最核心的毫无疑问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基本方式,我们都不希望自己面对的人、交流的对象戴着一副副看不透的面具。所以,人与人都渴望真情实感的交流,也只有在真切表达背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人。

能否激发真情实感,关键就在于能否让人回到自己的切身体验。1999年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了不少满分作文,就是容易让孩子联系实际,激发真情实感。2011年的作文题《诚信》,贴合普通人生活实际,也有不少优秀之作。

在今年的作文题中,除了“需要与被需要”之外,“生活处处有语言”,也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与感情,也当出现不少好作文。

为何能激发真情实感的才是好作文?从经验来看,写自己内心所想,容易一气呵成,也容易出佳作。而真情实感恰恰是18岁以前孩子们最可宝贵,也最丰富的人生体验。遗憾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套路作文、宝典作文、八股作文、应试作文遮蔽了作为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写作文变成了套路和程式输出,也使写作文变成一件痛苦的事。

其实,人与人的真诚沟通,不但于学生作文重要,于社会沟通也很重要。在资讯如山似海的网络空间里,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成为爆款文。作为万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当然也应由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好还是不好。

□长江日报评论员邢帆

  评论员说作文>>>

高考作文题引发众议,也勾起长江日报评论君的回忆。相隔久远的时光,但记忆打开的那一刻,挥笔作文时的情绪又如潮奔涌,相信其中许多的感受应该是读者诸君都曾有过的。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

2013年我参加了湖北高考,当时的作文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作文题。巧的是,我在大学所修的专业便是哲学。后来,才知道“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但单独拎出来之后,却别有一番哲理。“上善若水”和“方圆之道”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以此为题,确实对高考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很高,也难怪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考生直呼太难。

现在若让我重回高考考场,再作答此题,或许能比当时答得好些。随着人生境遇的改变,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我,同五年前的我相比,又有了不同的体会,又有了些许进步,这便是一份欢喜。

力量在“举手投足之间”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我高考那年的作文题是《举手投足之间》。高考结束后,语文老师告诉我,今年的高考作文旨在以小见大。

如今,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完全想不起当年的作文里,我引用了哪些人物,论述了什么故事,但是,我却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十年前的影像中,那拾起水瓶的手,那积极指路的手,那举着旗帜的手。这种差别忽然让我迟到地读懂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其实就是用点滴汇聚起社会的能量吧。一声关心、一句理解、一次伸张正义、一回挺身而出,看似微如烛火,但是,当这一束束的烛光一同闪耀时,却足以点亮夜空。这或许就是老师当年所说的“以小见大”吧。

  下笔瞬间如释重负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我的高考是在2005年,当时的作文题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有关“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描写。

短短的800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不过是报纸上的一个小方块。但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这无疑是我18年来写过最为事关重大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到如今其实早已记忆模糊。唯一算得上清晰的是下笔的瞬间,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反倒有了一种“终于走到这里”的轻松感。

几乎可以肯定,这篇文章几乎不可能是你我所写过的最精彩的那篇,但这并不重要。事实上,多年之后当你回想起这一整段经历,它的过程、内容甚至结果,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也是能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你勇于开始的瞬间。

  网友群议>>>

  最难命题之争

@我是净化器:卷一无敌,引入下一代与儿童对话口吻比较好写,当出好文!

@也是为流量的网:江苏卷灵活,偏文科型,鸟语花香,花前月下,灯红酒绿,寂寞乡村,繁杂闹市,皆可入题、破题,诗人的情怀,善待万物,公序良俗均可立意,以大爱收尾为佳,可叙,可论,可叙论结合,文体自由。

@人民XKag8:北京(卷)最难,限制文体为论文,论据有要求,对考生知识面要求太高,全国哪个语文考卷限制文体了?

假如我是考生

@人民DNYml:中国正在发展,中国正在强大,作为一名“世纪宝宝”的我见证了许多的从无到有,也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的艰难与心酸,更认识到了中国正在崛起。我相信2035年18岁的你将看到真正的东方巨龙。(全国一卷)

@Joyce: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人类需求平等互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互帮互助的社会环境才能造就出更多的双赢和成功。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被需要才能够共同合作发展,构建出一份相互信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上海卷)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整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