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2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莫梓芫通讯员李俊平) 17日上午,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争艳赶到汉口医院坐诊,64岁的她两年前罹患胃癌做了切除术,如今头发近乎花白,但给人看病时却精神抖擞。
一周时间,除到汉口医院、金桥和永清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王争艳还安排时间进行网络直播义诊。“我是因开便宜的‘小处方’药,为大家所知。其实我坚持在做的,不管是坐诊还是义诊,面对面还是直播,都是在抓住一切看病机会做好健康教育。”
“小处方”也是以人为本
不少人评价王争艳医生坐诊特点:嗓门大、语速快、语言俏皮、肢体语言丰富,甚至有点像小品演员。“老年病人多,耳朵不好使,我只能扯着个嗓子喊,一个上午下来,有时嗓子都哑了”,王争艳说,常年在社区看病,让她必须寻找最接地气的办法有效沟通。
“没事,把失眠解决,身体就会好,多参加集体活动,打太极、唱歌,回家就能睡好”,由于79岁患者王奶奶耳背,王争艳一边把嘴凑在她耳边说话,一边比划着睡觉、打太极等动作,看得王奶奶边点头边乐。把她送走后,王争艳解释,有些病人不重视病情,必须吓一吓,有些病人太多愁善感,得哄一哄。要根据病情和病人性格,因人而异。
王争艳的母亲出自中医世家,父亲军队转业后也是医生。在医院大院长大的她,从小耳濡目染。名校毕业后,她甘当“万金油”,在基层帮助更多患者,快速有效地帮助患者找对路径就医,也用实际行动推动医疗分级诊疗改革。
王争艳说,裘法祖老先生早说过,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因为说到底,医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要以人为本。开“小处方”,或是“话疗”,都只是医学人文性中的一小部分。
“全科医生”是一种赞誉,对医术要求极高,王争艳说,她只称自己“社区医生”。近些年,看到社区医生队伍越来越优秀,她内心十分欣慰,期盼出现更多“王争艳”和为基层老百姓做好医疗服务的“上医”。
授之以渔做好健康教育
王争艳的诊室内总是非常热闹,一位病人看病,好几位病人围着听。来找她看病的多是慢性病,不涉及隐私,病人也不介意有人听。每次坐诊就像一场公开健康教育课,她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患者逐渐成为“优秀病人”。而且经过十多年努力,确实有不少病人能够根据病情微调用药,关键时候实现自救。
73岁的黄陂老人杜福先就是一位在高血压和心脏病发作时,实现自救的患者。10年前,家境贫寒的杜福先病情危重,他在电视上看到王争艳的报道,从此就认准了她。“没有她,我坟头的草都长好高了”。
王争艳说,全科医生的社会职责不仅是治病,还要对患者心理、精神等进行全面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把疾病关口前移,让患者防患于未然才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不拒绝一切可能性的坐诊、义诊,甚至尝试直播”,王争艳说,像她这代人多少有点英雄主义情怀,和平年代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奉献和付出,做好医生本分,继续推广健康理念就是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