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科技承载突破使命 三年四破光通信纪录全球领跑
2018-05-31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原标题:烽火科技自觉承载“大国重器”突破使命 三年四破光通信纪录全球领跑

5月11日,烽火科技集团现代化的SMT生产线,表面贴装实现自动化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技术人员在操作电脑通过X射线检查产品质量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长江网5月31日讯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期间来到烽火科技,留下的嘱托语重心长:“你们所从事的光通信行业很重要,要建设网络强国,需要你们加快脚步,更快地占领一些制高点”“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

脱胎于武汉邮科院,多年在光电通信领域“举旗”,烽火科技集团是我国光通信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排头兵、主力军、国家队。

42年前武汉邮科院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17年前转企改制成为烽火科技集团,这家企业见证了中国光通信事业发展历程,承载着我国光通信领域“大国重器”的突破使命。

自201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3次视察武汉东湖高新区,每次都关注烽火科技的发展,其寄予的厚望,不言自明。

“集团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中央企业,始终以科技报国、创新兴国为己任,始终将创新驱动置顶于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动摇。”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鲁国庆说,坚持科技战线不断锐意创新,力促网信行业不断强国富民,作为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发展,烽火科技将勠力前行。

  创新

  中国光通信几乎所有首创均源于烽火

走进烽火科技集团的展示中心,满满一面专利墙,布局世界各地的研发、生产中心实景照片,展示着集团的实力。

从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诞生开始,我国光通信几乎所有“第一”项首创均源于烽火。目前,烽火科技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对光纤通信领域三大战略技术——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进行综合性研究与开发的科技集团。

目前,烽火科技已为全球超90个国家和地区、近50亿人口提供通信服务,承建国家干线380余条,链接所有省份,为国家提供光通信高速公路,新建份额连续5年超过40%。

提起烽火科技的科技创新,最亮眼的莫过于3年之内连破4次光通信传输纪录。2014年,首次实现一根普通标准单模光纤C+L波段100.3Tb/s容量传输实验;2015年,传输容量突破200Tb/s;2016年8月,再次刷新光传输纪录,达到每秒400Tb;2017年2月,烽火科技在国内首次成功完成560Tb/s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实验,能在一根光纤上承载67.5亿对人同时通话,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烽火科技的“硅光芯片”研发也走在前列。2017年,烽火通信400G光模块下线,和市场上最高端的100G光模块从外观上相比,只是大了一半,但传输速度却翻了4倍。在光通信设备的核心部分光模块上的突破,将引领未来的超高网速。

烽火也是国内唯一在海光缆、海底中继器等领域全面突破的企业。烽火展厅里展出的展品,就刚刚成功完成南海海域4500米水深海试验证。这个海底中继器,最大应用水深可达8000米,25年使用寿命,能实现最大8个光纤对中继器放大,120公里超长跨距。

“构想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鲁国庆介绍,集团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保持科研与商用代差,先后攻克系列光通信前沿技术,累计申请专利超5000余项。“持续不断的科研创新,要求以有限的创新资源形成压强,聚力攻克制约国家相关‘卡脖子’领域,着力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通路”。

  探索

  智慧城市定义提案成全球智慧城市定义蓝本

“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国家需要你们在这方面加快步伐。”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鲁国庆表示,近年来,烽火科技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大智慧城市、IP软件、云和大数据技术布局,“坚持面向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重大需求”。

烽火科技麾下,聚集十家各怀绝技的一级子公司,其中,有烽火通信、光迅科技、长江通信、理工光科4家国内上市公司。集团已形成光通信、数据通信、无线通信、智能化应用四大产业均衡发展态势,新产业占比达40%。

“老大哥”烽火通信,是我国负责搭建大容量高速传输骨干网的主力部队,多年有传统优势、有发展特色,面对通信技术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2016年起,正式宣布加快ICT(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转型。

进入ICT融合时代,通信网络建设不仅仅要“修管道”,还要将传统封闭的通信网络架构迁移到云的体系上,更要做好更多应用场景服务。“硬件产品软件化,软件产品服务化”,对于烽火来说,这些都是新业态带来的挑战,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动态调整。

在“烽火系”内部,就有五六个公司均涉足ICT业务,这些公司形成了烽火ICT大生态的一部分。同时,烽火还积极进行上下游、跨行业资源整合,不断聚集深耕行业应用、技术领先的优秀企业,共同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生态共赢”。

“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紧随行业大势向前转型。”鲁国庆表示,烽火有着服务网络强国的远大理想,就不能“小富即安”、安逸守成。

服务网络强国,需要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以当前全球关注度很高的智慧城市为例,烽火科技开辟新阵地,积极探索光电技术在智慧城市上的应用,成为全球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主导者,定义提案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定义蓝本,集团专家被选为国际电信联盟“物联网及其在智慧城市和社区等的应用”研究组副主席,这一职位首次由中国人担任,形成了6项国际标准,其中两项去年9月刚刚通过。

烽火科技自主研制成功、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路由器产品,在政府、行业网中得到规模运用,互联网内容识别、网络安全定位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突破

  加大股权激励留住人才形成“利益共同体”

“人才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好”,鲁国庆介绍,在视察烽火科技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作为国有创新型企业,人才尤其是关键核心骨干人员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人才是第一资源,烽火坚定践行”。

过去5年,烽火科技针对如何破解创新型人才活力不足的瓶颈,如何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主要就是突破一些体制束缚,以中长期激励为突破口。”鲁国庆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给平台、给舞台”,也要给股权、给未来,这样才能把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牢牢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

烽火科技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了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为主要形式的股权激励。就在5月20日,旗下烽火通信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激励对象囊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经公司董事会认定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管理、业务及技术骨干,人数达到1728人,相比2014年的720人大幅提升。

烽火通信是中央企业第一批规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也是目前激励人数最多的央企上市公司,至今已实施三期激励计划,受激励对象将自身收益与企业发展紧密捆绑,一部分骨干员工迅速成长为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销售额7年增长逾200%。

旗下另一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光迅科技,目前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综合竞争实力从排名第八跃升至第三。

在非上市公司,着眼于“增量”创造,积极实施以岗位分红权及员工持股为主的股权激励模式。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围绕企业“增量”部分实施岗位分红权激励,激励对象依据其岗位重要性和个人能力水平等因素划分不同档次,对应个人目标不同采取差异化激励额度;对部分新成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则采取核心骨干员工持股方式,有效吸引创新人才,稳定核心团队。

多层次的激励制度有效提升了关键核心骨干人才队伍的满意度,大大降低员工流失率。关键核心技术骨干流失率由激励计划实施前的30%下降且长期稳定在5%左右,并形成良性流动态势。

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通讯员李胜瑭

致力于自主可控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烽火科技强化

  “智慧大脑” “中国芯”

作为我国老牌光通信“专家”,5年来,烽火科技在ICT领域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逐渐向信息通信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专家转型。

“致力于自主可控,支撑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据介绍,从底层芯片到上层软件,烽火科技坚持一体化自主研发,通过“云、网、端”的大规模部署,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在武汉,烽火科技旗下企业烽火众智设计、建设、运营的武汉“智慧之眼”城市监控系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安全体系,30万个摄像头统一平台,每天处理超过20PB大数据,让武汉市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助力武汉市获得了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烽火科技也是我国智慧交通的领军者。目前在国内轨道交通通信总包市场中,占有率第二,已承建全国近百条线路,覆盖60%有地铁的城市。同时,业务还在不断拓展,不仅从通信总包到信息化总包,更扩展至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信息调度和协调。

在湖北打造的“楚天云”,是全国第一个集电子政务、数据产业于一体的数据共享平台,全国第一个贯穿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统一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枢纽平台,成为全国政务云典范工程。

今年4月26日,烽火科技旗下光迅科技牵头,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平台——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武汉烽火科技园正式挂牌。该创新中心致力于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并“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战略任务,组成创建了光电芯片工艺平台和光电集成研发平台(硅光平台、高端器件验证平台),形成了从材料生长、芯片后工艺、光子集成、光电集成、高速系统硬件试验测试的高端工艺和测试的技术平台。

创新中心还组建了包括10名院士专家和17名行业专家的委员会,建立了市场化的项目运作和管理、知识产权归属及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成立以来已经实施了硅光技术转移扩散,为硅光技术的首次商用和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创新中心力争通过3年到5年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平台,推动核心光电子芯片和器件行业供给率超过30%;力争到2025年,核心光电子芯片和器件实现自主可控。

(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通讯员李胜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