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一封家书作者肖小鹏 记者金振强 摄
长江网5月31日讯 连日来,一封副局级干部给女儿写的廉政家书,经过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引爆朋友圈,仅在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就收获点击8万余次。这封家书还被多家网站转载,引发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5月30日晚,在我市“头雁效应·家风力量”廉政家书分享会上,这封家书的作者——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先进制造产业区管理办公室党工委书记、主任肖小鹏分享了家风故事。
5月4日,正值青年节,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肖小鹏在办公室写下了一封给女儿的信。这是57岁的肖小鹏第一次给女儿写信。在信中,肖小鹏以父亲的身份,向女儿娓娓道来先辈故事和遗训。
27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肖小鹏的家中,他讲述了这封家书背后的家族故事。祖父的“光荣烈士”牌、革命烈士证明书、父亲的遗嘱,这些珍贵的物件,他和家人都仔细保存着。
祖父22岁光荣牺牲
父亲从未忘记自身使命与担当
肖小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信中所写的先辈故事,多是从父亲的遗嘱中看到的。去年3月28日,90岁的父亲肖守之去世。在临终之际,肖守之手写一份遗嘱,细数父亲肖堂轩及自身经历,并在遗嘱中多次叮嘱家人要艰苦朴素、清白持家。
肖小鹏从父亲的遗嘱中得知,自己的祖父肖堂轩自幼聪敏好学,博闻强识。1927年前后,英山县大规模爆发土地革命,肖堂轩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斗地主分田地,办农民学校,后被推选为英山县第一个党支部蔡家畈党支部副书记。
然而,1930年春,肖堂轩和一批先烈牺牲于英山县西河吴家山。那一年,肖堂轩年仅22岁。1983年,民政部为肖家发放革命烈士证明书,追授肖堂轩为革命烈士。
肖小鹏说,“每感于此,我便潸然泪下”。谈及父亲的经历时,肖小鹏也是既感动又钦佩。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3岁,只能跟着他的母亲和祖母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即便条件艰苦,祖母也坚持送父亲去上学”,肖小鹏说,1939年秋,父亲去读高小,学校离家约20公里,每周六下午翻山越岭回家拿些粮菜再返回学校,1941年父亲以优异成绩毕业。而后在中考中名列前茅,进入黄冈中学,三年间在班上总是第一、二名。
肖小鹏说,父亲从未忘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并不断学习,兢兢业业工作,直到1984年离职休养。
老房子大门上一直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
和平年代,不仅需要革命年代保家卫国的英勇之气,更需要抵御糖衣炮弹的一身浩然之气。肖小鹏说,父亲做到了,正如父亲在遗嘱中所言“一生头脑清醒,忠于党和革命事业,苦心钻研,成绩显著,生活上更是崇尚节俭,安于清贫,规规矩矩,从不做越轨之事,非己之财分文不取,非己之物丝毫不动。”
这些话,肖小鹏时常咀嚼,并写进给女儿的信中。他告诉女儿三句话: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无论你将来生活怎样,事业发展怎样,一定记住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戒贪戒腐,切不可心生杂念”;做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如遇挫折,心胸要开阔,要淡然处之”;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记得人生不仅需要小确幸,也需要大情怀,要有所作为,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肖小鹏的女儿肖玉冰读罢这封家书,也是感慨良多。父亲第一次以这种方式与自己交流,说出了许多心里话,更是感受到了家族精神的力量。
29岁的肖玉冰回忆,自记事起,就记得自家房屋大门上,一直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庄重肃穆。直到最近搬家,她将这块挂在老房子上30多年的牌子拿到了新家,仔细收了起来。她说,要把这些珍贵的物件保存好,以后也交给自己的后代。
在肖玉冰眼中,祖父是一位正派、廉洁的军人,生活朴素、节俭,和家人一直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陈设简单。“但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肖玉冰说,祖父让她懂得,在物质之外还有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家庭的和睦、精神的富足。而在她眼里,爸爸也是如此,工作认真、生活朴素,“他平时话不多,但对我的影响都在一言一行中”。
女儿给父亲回信“我们的家族精神永远不变”
“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爸爸写一封信给我,触动特别大”。采访中,谈起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信,肖玉冰说,自己很意外也很感动,于是,她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也说了说心里话。
“您如今年近六旬,再过几年就面临退休,很多干部在这个时间点,容易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您千万不用想着再为我创造什么,也不用想着给予我的孩子什么,您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此生幸福”。她还提醒父亲,身体健康需注意、老有所为永不晚。
去年底,肖玉冰做了妈妈。她在信中写道,在新生命到来的那一刻,她告诉自己:“身上的角色多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但我们的家族精神永远不变。”
肖玉冰说,她会把父亲的家书一直留在身边,等自己的女儿长大了,会拿出来给她看,把故事讲给她听,告诉她不忘为人初心,不忘祖辈遗志,继承清清白白做人的家族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