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2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林敏 通讯员丁萍)鱼逐水草而居,水草不够,帮忙建个“人工产房”。29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梁子湖土著定居性鱼类人工产卵场营造技术示范,为梁子湖的“鱼妈妈”们搭建繁殖产卵的鱼巢,提高鱼类增殖效率,改善梁子湖水生态环境。
水生所博士王齐东正在梁子湖查看人工鱼巢。记者林敏 摄
长江日报记者乘小艇到梁子湖白家湖区看到,200亩的湖面上遍布拳头大小的浮球,浮球间以绳子相连成网状。水生所研究员王齐东站在船头拎起一个浮球,鱼巢随之被拉出水面。鱼巢由三层直径约35厘米的铁丝圆圈构成,每层铁圈间挂着棕榈片,总长度约达2.5米。棕榈片被一些浮在水中的野菱角叶子缠绕。
长江日报记者在鱼巢上看到,棕榈片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淡黄色半透明小颗粒,这些颗粒就是已受精的鱼卵,受精卵孵化成小鱼苗后会游离鱼巢,接着下一批鱼又会前来产卵,循环交替直到所有鱼群的产卵期结束。
“这就像给‘鱼妈妈’们建了一个‘人工产房’,让鱼类能在这里产卵育婴。” 水生所研究员刘家寿介绍,江夏区全面拆除渔业三网后,梁子湖的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修复和养护。然而鱼类生长所需的水草生长较慢,影响了湖区鱼类增殖,鱼类恢复跟不上,进而又会影响水生态平衡。
中科院水生所在梁子湖营造土著定居性鱼类人工产卵场,实际上就是人为地模拟出水草生长环境,为鱼类提供一个产卵场所,吸引鲤鱼、鲫鱼、鳊鱼等土著定居性鱼类来产卵,提高鱼类恢复速度。
据悉,春季是鱼类繁衍的季节,3月至5月间,中科院水生所在梁子湖共投放了3500组绿色环保人工鱼巢。科研人员每周监测人工产卵场的产卵情势、水文、水质和天气等数据,改善鱼巢设计,使鱼巢能高效地接收更多“鱼宝宝”。还应用水下声呐成像原位观测系统记录“鱼妈妈”们在鱼巢上的繁殖行为,进一步优化“人工产房”结构。截至目前,梁子湖鱼类人工产卵场示范区已累计增殖了约5000万粒鱼卵,近3500万尾新生“鱼宝宝”在梁子湖孵化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