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蛏子降盐吸水后增重29% 多掏“水”钱是潜规则?
2018-05-28 22:59: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5月28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孙珺)炒一盘蛏子,出来半盘水。原来这不是正常现象,海鲜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人为降低盐度就可以让海鲜大量吸水后变得“虚胖”增重。以一只波士顿龙虾为例,经过6小时的低盐环境养殖、运输,就会“增肥”20%-30%,如果按单价一斤100元来计算,消费者就要多掏30元的“水”钱。

低盐浸泡海鲜实验记者何晓刚摄

历时7小时对比实验,低盐蛏子增重29%

对于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渗透原理。海水中的鱼类等生物生活在高浓度的海水中细胞浓度较高。降低盐度或换成淡水的时候,外界盐度低于细胞盐度时会导致细胞吸水,重量因而增加。

28日中午12点,在盒马鲜生,记者做了一场对比实验。分别选取标准盐度18‰(海鲜生活环境盐度)和9‰的海水养着的,重量分别为310克和304克的蛏子;盐度分别为18‰、9‰的海水搭配重量分别为310克的、300克的鲍鱼。半小时后,可以观察到,盐度高的水里,蛏子触角纷纷伸了出来,显得很活跃;盐度低的水里,蛏子几乎不动;同样的,盐度高的水里,鲍鱼的排泄物也相对较多。

7小时后,结果出来了。蛏子,标准盐度18‰的重量为318克,而低盐度9‰的重量为392克,增重了88克,29%;鲍鱼,标准盐度18‰重量为332克,低盐度9‰的重量为402克,增重了70克,21%。

海鲜销售区域要随时进行盐度测试,以确保海鲜没有被低盐水浸泡记者何晓刚摄

武汉海鲜市场上速溶海盐“随便加”

眼下正值休渔期,海鲜市场仍然很热闹。28日,记者走访华南海鲜市场进行探访。蛏子、文蛤、花甲等贝类泡在水中,水多半不太清亮,有的已经浑浊不堪。“这是什么水?”“海水。”“买回去怎么养着?”“不要养了,直接吃掉,养也养不了多久。”这是一番记者与商贩的对话。

对于养殖的“海水”从何而来,商贩指着大袋装的速溶海盐说:“就是用这样的盐调配的。”“那怎么给,给多少?”“看着加呗,没有定量的。”

一些水产业内人士表示,确实有一些牟取暴利的商家,会在运输和养殖的环节,慢慢调低盐度,鱼或者贝类就会吸水变得更重,最夸张可以得到50%的增重。

海鲜对于海水浓度非常敏感,浓度过低时会通过大量吸入海水平衡体内盐度,同时也会吸收水分而增加自身重量,但对于海鲜寿命、口感都会有较大影响。

以一只波士顿龙虾为例,经过6小时的低盐环境养殖、运输,就会“增肥”20%-30%。随着低盐环境的时间拉长,龙虾会进一步增重,但同时也变得容易死亡,口感变得干柴、无味。

此外,在龙虾、贝类、虾、蟹等领域“增重”非常普遍,严重影响商品品质和口感。

  行业监管缺失消费者难以辨别

不同于“注水肉”等明显的现象,需要长时间运输的海鲜难以做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难度大,个人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虚胖”海鲜呢?盒马的工作人员现场也以波士顿龙虾为例,介绍了识别“低盐虚胖”海鲜的方法。龙虾如果过度吸水,关节处就会变得特别饱满和突出,整体活力也会下降。贝壳类,也可以从活跃度上来判断。

正常的波士顿龙虾记者何晓刚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