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2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乐钢 胡蕴芬)如何用50根牙签、4支吸管和1块橡皮泥搭建一座摩天大楼,并让其尽可能多地承重?传授数学知识的老师怎样讲好中外数学家的故事?5月25日,由武汉市教科院主办,江岸区教育局承办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聚力学科特色,打造现代教研”在武汉市育才可立小学举行,9场各具学科特色的“圆桌论坛”吸引了市区各中小学的近500名教育精英参与交流切磋。
长江日报记者在数学高年级“数学万花筒”教研论坛现场看到,平时拿粉笔的数学教师邓石磊弹起了吉他,弹唱起《父亲写的散文诗》;将各种数学概念讲得滚瓜烂熟的闫晶奇、姜瑞欣老师带领“江岸数学教育青年团”讲起了中外数学家的探索故事……教师们用微教研传播数学文化,以微教学施展数学魅力,借微课堂见识经典名题。
在由江岸区科学教研员曹庆华等人主持的“探索STEM创意理念”教研论坛上,老师们分成若干小组挑战完成一次任务:用50根牙签、4支吸管和1块橡皮泥搭建一座摩天大楼,在“大楼”保持30分钟不倒塌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负重。
“开始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在做任务,想到哪儿做到哪儿,结果‘大楼’经不得风吹草动,屡屡失败。后来,在团队的智慧合作中,终于有所建树。”参与活动的武汉外校鸿润分校科学老师虞媛媛表示,作为科学教师,仅仅按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备教材上的课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拥有扎实的本学科领域内的知识,还要向其他学科领域去延伸、融合。
“不相融合的学科就像一个个孤零零的仓库,只有不断碰撞,融会贯通,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更丰盈的学习体验。”武汉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甘金福坦言,科学是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融合教育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们要有目的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融合艺术、数学、工程等其他学科学到的概念,运用科学思维加以融合,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岸区小学教研室主任范学英介绍,江岸区共有小学43所,横贯近16公里,分布2000多名教师,与之对应的,仅有10名教研员。地域广、学校多、交通堵,教研出勤难以保证,教研活动效率不高。因此,“移动的办公桌”理念应运而生。充分发挥网络教研效能,开展了多个层面的网络教研,实现从视频“网”教研到移动“微”教研再到名师“云”教研的“三级跳”。以“王钊数学学科工作室”为典型代表,其成员由最初组建时的12人,发展到现在区内、区外的800余名数学教师,云空间的点击量已达90余万次。对于广大青年教师而言,在武汉教育云里成立的“王钊数学学科工作室”简直是个“百宝库”。该工作室涵盖名师引路、教研活动、学科建设、学科资源、课题研究、在线交流、习题集锦等若干板块组成,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工作室动态信息和课改成果,实现“足不出户,采撷名师众家之长;轻点鼠标,优质资源尽在掌握”的效果。
武汉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表示,江岸区小学教研室以“服务教学,同研共创”为工作理念,加强精准教研,关注质量要素,聚力学科特色,借力网络教研,创新评价管理,逐步实现教研队伍、内容、方式、机制和评价的“五个现代化”创新目标,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江岸教育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智慧结晶。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