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挖潜地下空间建设21所“集约化校园”
2018-05-23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现代化集约校园——红领巾国际学校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二孩全面放开和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江汉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精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把办好教育当作区委区政府的职责所系,以前瞻眼光建设21所“集约化校园”,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崭新的校园,尚美的世界,优雅的少年。5月2日,江汉区红领巾国际学校建成启用,正式迎来首批29个班、1200名“小主人”。小学生们在高端大气的校舍里学习生活,乐开了花。

  “上天入地”的立体空间,现代化的智能教学设施,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看到这样一所集约化的校园,学生们上课兴致盎然,家长们也逢人便说:“新校舍正是我们心心念念地有温度的学校,现代感无处不在,简直就是智慧城市的缩影,新时代的孩子太幸福了!”

  地下校园“别有洞天”

  构筑“立体多维”的个性化教学空间

  江汉区中小学地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一方面,校园无法通过土地扩张拓展利用空间。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校园需要承载更多素质教育功能,让校园容纳舞蹈、雕塑、足球、棋类等越来越多的特色课程,构筑更安全、更健康、更适应个性化发展的校园公共空间。

  破解教学空间的瓶颈,江汉区选择向地下空间要“钥匙”。

  江汉区将校园地下尽可能地大开挖,形成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校园地上地下功能整合布局——

  建筑彼此间,通过连廊或过厅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布局更合理,建筑间联系更紧密;

  校园占地面积大的体育场、廊道等被放入地下,增加了校园的利用面积;

  心理咨询室、科学探索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等功能室被放入地下,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同时借助现代化手段对学校实施智能化管理;

  建筑群提供了丰富的“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以廊道、架空层以及下沉庭院体系为基本,营造出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充满阳关、绿意及流动的空气……

  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全面提高校园地面空间使用率。让校园成为紧凑而多元的校园建筑综合体。

  据统计,目前全区建成、在建、拟建的10所校园新增总建筑面积240249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00603平方米。地下空间占10所校园总建面的41.9%。

  地下交通“开放共享”

  新增2000余停车位实现“功能拓展”

  日新月异的新江汉,停车问题成为中小学建设面临的又一“症结”。《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48号令》对城市一环线以内的中小学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设定标准。

  江汉区不满足于现行规范标准,中小学在新改扩建时,提标建设地下停车场。目前已建、在建、拟建的10所中小学共设置了地下车位2089个,相较于规范标准增加了433个车位。

  同时,地下停车场内考虑设置一部分家长车位,并将车行出入口远离人行出入口,确保人车分流。部分停车位还将分时段向社会开放,缓解“停车难”的“城市病”。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车辆进出校园造成安全隐患,缓解高峰时间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又避免了车辆进出校园占用体育用地、破坏校园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剀评价。

  “在一些发达国家,校园也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刘剀表示,“在部分开放停车场的同时,还计划在寒暑假期间将闲置的食堂、体育馆、游泳馆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同时用校园屋顶绿化带给周边高层建筑赏心悦目的‘一抹绿’。无处不在的共享理念,彰显了江汉区的前瞻眼光”。

  专家团队“汇智” 中小学“提标提质”

  江汉出台全省首个集约校园建设“导则”

  校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效果图)

  一年来,江汉区新建成红领巾国际学校,扩建完成大兴第一实验小学,今年将新增1080个学位。这2所全新落成的基础教育校舍,都有一个共同的“区标”:《城市高密度地区基础教育建设导则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以下简称《导则》)。该《导则》是全省首个由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和教育专家团队联手研究完成的中小学校校园建设系统规划课题。

  早在本世纪初,国家就出台了面向城乡制定的普适性学校建设标准。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居住密度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长,保障基本教育、普惠公平的中小学校园建设“国标”已无法满足发达地区的需求。

  寸土寸金的江汉区,是国家现代服务业标杆,土地资源和教育资源稀缺。在中小学校舍建设过程中,该区不满足于基本达标,而是选择自我加压,因地制宜以超前眼光、长远谋划、主动作为,推动“区标”《导则》的出台。

  提升12项校园建设标准

  2015年5月,江汉区教育局与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联合成立课题组。多名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团队,对国内外高密度地区基础教育校园建设的学术文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拿出最适合江汉区教育长远需求的集约《导则》。

  以《导则》为依托,江汉区的中小学校园建设在地面空间使用效率、地下空间利用、公共交往空间设置、教室使用面积、特色教育功能室、人车分流、社会共享理念等12个方面大大提标提质,创造性地挖潜地下空间,并将校园内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有机结合。

  彰显教育以学生为本

  团队成员用2个月时间,对全区43所中小学逐一现场踏勘,与学校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问题、分析需求。初稿完成后,江汉区教育局、区规划分局、区科技局、区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参与商讨,反复修正得出最佳结果。

  未来3年,江汉区还将新改扩建19所中小学校园,《导则》将继续作为“区标”,指引江汉区中小学建设高点谋划、提标提质。

  兼具设计感与文化内涵

  校园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地标”

  校园屋顶绿化开放共享(效果图)

  江汉区班子成员有一个共识:要把学校建设为区域内最具品质、最具文化、最具美感的建筑,每所学校都要建成一张名片、一个品牌,尽可能成为江汉地区的“文化地标”。

  高水平 高标准

  在对学校方案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江汉区对每个环节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把关:

  首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方案,聘请专家小组对方案进行多轮甄别、评审,各种规范绝不含糊。

  对校园的外形、色彩,都是与所处区域的整体形象相符,既要体现建筑的设计感、艺术美感,还要体现文化的内涵。

  在建设方案确定后,还要求学校师生、校长共同参与,把校园文化、设施设备、教育理念都融入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高规格 高品质

  江汉区根据高密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拓展地下空间,在空间利用、功能分区、建设施工等方面做到高规格、高品质。

  2017年9月建成的红领巾国际学校,就在紧张的用地面积中建设出富于吸引力的教育综合体,彰显国际学校的风范——建筑风格上采用欧式设计,端庄典雅,经典且富有学术氛围;教学区与运动区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廊道、架空层以及下沉庭院体系为基础,提供了丰富“非正式的学习空间”,营造出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形成围合和开敞的两个空间体系,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引向教学区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需要大空间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置于地下二层,设置自然通风的地下空间。建成后的校舍,俨然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体现了江汉区对国际化办学的愿景和信心,成为北部地区靓丽的“文化地标”。

  数读·新成绩·新征程

  【2017年】

  ——推选10名江汉教育“最美党员教师”、12名“最美党员教师”提名奖。

  ——民办幼儿园新组4个党支部,公办、民办园结为党建“微共同体”。

  ——实现高考大丰收。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居全市第三;文理科一本上线人数高达735人;一中一本升学率创新高,达95%。

  ——局属学校中考普高上线率51.8%,全市第二。

  ——认定21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顺利完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目标。

  ——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启动“特色课程游戏化研究”,组建6大子项目研究共同体,助推幼儿园个性化课程建构。

  ——以“均衡发展、整体提高”为目的,构建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6项工作机制。出台小班化教学规程。

  ——修改完善《江汉区教育系统绩效目标管理考评方案(2017版)》,科学考核教育教学全过程,保障高位均衡发展。

  ——报送市级优课420节、市局送省厅参评196节,共有98节优课被省厅推送参加部级优课评选,名列前茅。

  ——全国第一套校园足球通用教材发布,填补了我国校园足球课教材的空白。

  ——区教育局荣获第四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2018年】

  ——实施德育工作等级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星级评价,推动有效德育“五大体系”落实。开发“江汉诵习练”APP。

  ——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运作“十二星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与意大利里皮足球学校的深度合作。

  ——有序安排推进第三批13所中小学校的现代化学校建设及考评验收工作。

  ——推动教育城域网业务专网建设,承载网络课堂和同步课堂应用,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50%。打造“星级智慧校园”。

  ——提升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规模与质量,确保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80%以上。塑造一批个性鲜明、特色彰显的品牌园所。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江汉区教育局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宋骥 姚卫兵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