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作物让百姓吃得健康穿得安心
2018-05-23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2日讯(记者黄琪 通讯员刘涛)

  时间:22日晚9时

  地点: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华中农业大学,一过晚饭饭点,就有大批上完课的学生陆续走进该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各类实验工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连续5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5月22日晚,长江日报记者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晚上9时,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6层大楼灯火通明,走进大楼,各个实验室忙碌而安静,师生们均穿着白大褂、带着手套,忙着手头的研究。

  记者来到位于五楼的水稻抗病实验室,女博士黄仁艳正和其他10名研究生进行“水稻抗稻曲病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这是该校国家教学名师王石平教授牵头承担的一个科研项目。

  记者看到,温室里栽培的几株水稻稻穗上结了不少黑色的小球,黄仁艳说:“这就是稻曲病的外部症状,这种病由真菌引起,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在全球范围内,稻曲病都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仁艳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就是从患病水稻中找到致病的真菌,通过将真菌注入不同品种的水稻,找到对稻曲病免疫最强的一种水稻,并发掘产生免疫作用的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的手段,培养具有抗病基因的新品种水稻。

  据了解,为了提取这种致病真菌,模拟真菌生存繁殖环境,在黄仁艳之前,已经有几位博士在导师带领下从事这方面研究,给后面的实验搭建平台。黄仁艳从2012年起参与项目,其中用了两年多时间搭建成平台。目前,团队成员正筛掉一些抗病能力差的水稻。

  走进其他实验室,也是一片有条不紊的繁忙景象。在位于大楼四楼的玉米病原菌工作实验室,博士王宏泽说:“实验不分昼夜,白天上完课的同学都来到这里,经常过了12点钟,还有大片的实验室亮着灯。”

  据了解,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水稻、油菜、玉米、棉花等4个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5年来,该实验室主持了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任务近200项。

  11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教授提出“绿色超级稻”理念。绿色超级稻和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杂交水稻不同,超级稻的主要目标是“高产”,而绿色超级稻把“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与“优质高产”并举。近几年来,水稻科学家培育出了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水稻新品种65个,新品种在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