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夏千秋爱心回访第三路: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现状如何
长江网5月7日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李冀 通讯员易建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双臂护住了身下的4名学生。孩子们得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有感于谭千秋老师的义举,慈善家刘会兴首捐30万元,联合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至今已募集善款700多万元,用于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并于2009年起开始每年面向全国评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最美乡村教师”,进行奖励和帮扶。9年中,全国141名“最美乡村教师”获奖。
今年是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成立第十年。2月28日,武汉晚报启动“爱心回访”纪念活动,派遣五路记者分赴川新、滇桂、陕甘宁、闽浙皖以及湖北省内的恩施、潜江、广水等地,回访9年来评选出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进行捐资助学,将一份份真挚、滚烫的爱心传递到祖国的雪域高原、塞外边陲、大江南北。
爱心回访团向贫困山区学校捐赠体育用品。记者金振强 摄
在4月23日到4月28日进行的第三路回访中,记者奔赴广西金陵镇,走进孤岛教师黄建文“竹筏上的学校”7个学生的课堂;深入广西横县感受黄星燕老师对特殊儿童的爱心;前往福建建瓯县回访扎根山村教育32年的周瑞英;到浙江龙游县沐尘畲族小学了解靠化缘建起现代化乡村小学的蓝宏。
校舍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
前往广西东南小学大滩教学点的路程比想象中远得多,乘飞机从武汉到南宁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下了飞机坐上汽车开了1个小时的水泥路,又在一段坑洼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1个小时,路的尽头是个三面临江的小村庄,年代感十足的砖瓦房恍如隔世,七拐八弯地走一段土路,最先看到的是飘扬的五星红旗,白墙黛瓦的院墙里校舍俨然,兵乓球场、篮球场等硬件设施与城市普通小学无异。
“孤岛”上的孩子们站在岸上迎接老师黄建文的到来。记者金振强 摄
“这是村里的地标,也是最好的房子,自从拿了那个奖,关注我们的人多了,捐东西的人也多了,但还是没有老师肯留下来。”大滩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黄建文边说边领着大家走进了校门,孩子们正在教室做作业。7个学生,四个年级,复式班级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音乐、体育七门课,都是黄老师教。
“我们都姓黄,是同宗同族人,我们全家人都是黄建文老师的学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说,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好心人来学校捐赠各类教学用具,但老师却还是只有黄老师。
据了解,自从黄建文老师获评“最美乡村教师”之后,教育部门给学校拨款,黄老师组织村民修建校舍,历时两年时间,校园已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建筑。
黄建文的小竹筏和日记本
从学校出来,走1小时的山间羊肠小道,就是左江和右江的河谷,山坡下停着一个有些破烂的小竹筏,过去的很多年,黄建文就是靠着手扎的竹筏运输教材教具来维持大滩教学点,确保辖区的全部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不辍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滩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无一辍学。
“孤岛”老师黄建文正在为金陵镇东南小学大滩教学点的学生进行外活动。记者金振强 摄
黄建文说,就在他拿奖之后的这几年,村里的条件也好了起来,省里把公路修到了村里,小竹筏不再是联通外界的唯一选择,来学校献爱心的企业和个人也多了起来,图书、教具、体育用品摆满了整间教室,校园里装上了安防摄像头,黑板也换成了80寸的触屏平板电脑。
黄建文有个日记本,记载着辖区每个新生儿的记录。“以前是劝人来上学,日记本就是为了不错过不漏掉任何一个孩子,如今想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多出几个大学生。”黄建文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刚到大滩教学点的时候,这里有3个老师70多名学生,后来两个老师退休了,再也没有新老师来,他就独自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因为很多村民的孩子都跟着父母去打工的城市读书了,留下的孩子越来越少,但哪怕只有一个孩子,这个教学点也要办下去。
如今的日记本上都是教学笔记,英语的内容最多。黄建文说,得奖后似乎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有些邻村的也把孩子送到教学点来上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最好能有大学生来支教帮扶。“我在恶补英语啊,要让我们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学得一样好。”黄建文不仅把自己的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大学生,更要让大滩村出更多的大学生。
黄星燕:当姐当妈当老师,留守儿童的依靠
在距离东南小学大滩教学点215公里之外的广西横县长淇小学,2016年获评“最美乡村教师”的黄星燕正在村民蒙兆芳家家访辅导功课。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镇长淇村委小学老师黄星燕正在为学生上课。记者金振强 摄
今年45岁的黄星燕看上去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但阳光可亲。茉莉花盛开的地方,云遮雾罩的丘林地区,氤氲着薄雾,孩子们像蝴蝶、像小鸟似的围绕在她的身边,他们正在操场上游戏,这样的画面美极了。
“每个孩子都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更敏感,需要更多的爱,阳光的心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付出更多真心。”黄星燕说,偏远乡村比不上城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和教学水平上的。
这些年,广西的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好心人的捐赠多了起来,教育的拨款也多了,校舍校园跟城市差距在缩小,也有支教的大学生来教书了,但家庭教育要跟上还需要时间,老师的家访更频繁,老师们主动肩负起了家庭教育的重任。
据了解,乡村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留守儿童更是难以得到水平均衡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跟着老人成长的孩子,更需要心理关怀,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如黄星燕一样的乡村教师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长淇村有30多个特困的留守儿童,贝贝(化名)就是其中之一,父亲已故,母亲改嫁,贝贝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贝贝性格特殊也不爱学习,喜欢欺负同学经常打架。黄星燕主动接管了这个孩子,经过3年的努力,贝贝走上了正轨,如今在县里上初中,学习成绩优良,如果顺利应该有希望考上大学。
“我们横县盛产茉莉花,午餐是教育局补贴的每个孩子4元一餐,在学校吃饭。午饭后孩子们都会去采花,贴补家用。”黄星燕说,孩子们都很懂事,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课余时间都帮着家里采茉莉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劳作、生活,更像是一家人。
黄星燕说,村里的孩子就是太懂事了,有了困难都努力自己克服,所以老师们要有很强的观察力,从衣着、神态来判断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多问多聊,让孩子们学习好,有个阳光向上的心态,今后才能做个好人。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镇长淇村委小学老师黄星燕到学生家家访。记者金振强 摄
“我们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做个善良的好人,杰出和优秀是后话了。”黄星燕说,乡村老师比不得名师大儒,教育出阳光心态的好孩子,长大后自食其力的好人,就很满足了。
最高兴的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来乡村支教,隔几年就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我们这里的乡村学校都是在编的老师了,比起当年几十元的月收入,现在一切都很不错了。”黄星燕笑呵呵地说,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像我这样爱上这里,一辈子留下来也很好,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很可爱。
坚守34年让每个女孩都能上学
今年53岁的周瑞英是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小学的教师,2016年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她,是村里第一个女高中生,从1981年开始在村办小学教书至今,从未离开。她的独生女儿在大学期间曾去台湾做交换生,如今回到了福建南平浦城县,成为了一名教师。
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小学老师周瑞英正在为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记者金振强 摄
就在周瑞英说服女儿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另一位“最美乡村教师”蓝宏,持续12年靠“化缘”为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小学建起了美丽校园,为寄宿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女孩不再提潲桶,小乡村走出几十个女大学生
“周老师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她爱每个孩子,送走了一批批的学生和支教的老师。”擎天岩小学的校长张颖说,如今学校有6个年级,160多名学生,教师20多人,除了周老师,都是85后的年轻教师。近年来,教育资金多了些,好心人也多了起来,校舍逐步维修翻新后,才有了今天的模样。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能有更多的好老师来支教、能留下,是周瑞英最大的心愿。
“那是1978年,我初中毕业,家里不准备再让我读书了,幸亏有个知青张志东老师到家里来给我爸说,不要再让你家小女提潲桶,让她去县里上高中,女子也要读书过好日子。”周瑞英说,她特别感谢那个知青,让她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女高中生,就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正是因此,她要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能读书,能走出这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小学老师周瑞英正在为学生上课。记者金振强 摄
1981年,周瑞英高中毕业成了擎天岩村唯一的老师,带了7个学生。到了1994年,她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擎天岩小学已经有了13个老师6个年级近300名学生,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女孩子也都至少读到中专,也有几十人上了大学,甚至读到了硕士。
“2016年,我接到电话,听说自己被评为了最美乡村女教师,跟做梦似的。”周瑞英说,觉得自己能当选特别幸运,这辈子留在乡村教书值了。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没觉得有多苦,每天上课、家访、回家备课,偶尔接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到家里来住,做些吃的喝的给孩子们,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周瑞英说,现在学校有校车。每周一,校车会去偏远的村子里把孩子们接来,孩子们会带些饭菜来,能吃到周三,周四周五的伙食由学校提供。周五晚上再把这些孩子送回家。在这里做老师,更要当家长,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孩,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有个啥头疼脑热的,要及时送卫生院并及时通知家长。如今虽说经济条件有所提高,但普通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和大多数农村一样,村里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所以没有跟随父母去城里读书的孩子,就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
当年,周瑞英上学时,每天都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而如今,周边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住宿,来支教的老师也多了起来。全村实现了义务教育100%,读书全免费,每个学生都有伙食补贴。只要好好读书,每个孩子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周瑞英的女儿从泉州师范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后,作为交换生前往台湾学习,而后回到福州工作。“实际上,我特别希望女儿也能成为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2016年我获评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了。”周瑞英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村里的日子清苦,来这里支教最长的不过6年,虽然无法说服其他人,但可以努力让女儿投身到乡村基础教育中去。去年开始,她女儿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前往福建南平蒲城县成为了一名教师。
“化缘”建起畲族小学,“招商引资”定点帮扶困难学生
走进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小学,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校舍外墙上的民族图腾象征着团结、友善、合作,凤凰是畲族的吉祥物,校园里金凤凰的雕塑,预示着乡村里也会飞出金凤凰。
“蓝老师,你回来了,我们真的好想你啊。”课间操时间,从教室里涌出的孩子们扑向了蓝宏,争先恐后地跟他说自己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今年,因工作需要,蓝宏目前在县教育局工作。2011年,蓝宏成为了畲族小学的校长,也是从那天开始,一个如同废弃仓库般的乡村小学,逐步被建设成如今大家看到的现代化小学。
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小学老师蓝宏与孩子们一起跳竹竿舞。记者金振强 摄
7年前的这里,黄土地的操场,用了几十年的校舍,窗户摇摇欲坠,大门形同虚设,而学生和教职工宿舍不仅透风更会漏雨,没有自来水,还时常停电,更不通网络,百废待兴。
2012年,蓝宏四处奔走,告诉外界这里有所这样的小学,很快拿到了第一笔8万元资金,维修校舍,给学生宿舍安装电灯,修葺门窗,购置新床铺被褥,首先解决住校生的安全问题。
学校地处山区,又位于黄铁矿的矿区,地下水含硫量过高,不能饮用。引来山泉的水管从水源地到校内水塔,一路经过竹林、农田、村庄、公路,落差近300米,加上年久失修,水管经常破裂。蓝宏经常要带着老师们一起沿路查找漏水点,重接水管。2013年,他筹资4万多元,改造了其中一段水管,学校才解决了师生用水难题。
5年来,蓝宏为学校筹资近90万元,先后新建了自然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添置多媒体设备、图书、学生餐桌,还给住校师生安装了热水器。
建设好了学校还远远不够,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相对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沐尘畲族乡地处龙南山区,近年来,山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随处可见新建的楼房,但还有一些家庭因病、因事故、因灾害等生活相对困难。
为了改变这些家庭孩子的处境,学校特别组建了爱心小组,了解他们的家庭条件,摸排出35名需要资助的孩子,给予精准帮扶。
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小学畲族孩子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记者金振强 摄
同时,蓝宏通过龙游团县委、县教育局、沐尘畲族乡政府等部门及在杭州的朋友,联系上了各地慈善组织、爱心人士来校捐资助学。5年来,已累计接受校外爱心人士资助的钱物超过15万元,受益学生超过200人次。
“自从当选了最美乡村教师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更多的好心人了解到了畲族小学,很多浙商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帮学校定点帮扶学生,甚至出资帮贫困生家里盖房子。”蓝宏说,如今畲族小学早已告别复式班教学,全校155名学生,有99名寄宿生,来自周边9个乡村,22名专职教师,平均学历大专,能完成课标的教学计划,孩子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