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一看守所:吃饭不用筷子 牙刷没有手柄
2018-05-07 11:43: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吴昌华通讯员王耀武)位于汉阳龙阳湖畔的武汉市第二看守所,是集中关押重特大案件男性犯罪嫌疑人的监所,戒备森严。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这座看守所,探访高墙内的神秘世界。在这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指套牙刷,了解到一名在押人员在此发现并治疗癌症的漫长日子,采访到一名死刑犯人的最后一碗生日面条的故事。

文明、规范、严格,一年又一年,全所民警竭尽全力,确保在押人员从进入看守所到离开时的绝对安全。

像婴儿一样使用“指套牙刷”

在集中看管刑事重案嫌疑人的武汉市第二看守所,把在押人员安全送上审判庭、监狱或刑场,是全所民警绝对捍卫的原则。

在看守所,记者见到了一把特殊的牙刷,它没有手柄,只有用硅胶制成的柔软指套,套在手指上使用。这种牙刷本来是给婴儿清洁牙龈和舌头用的,现在却发放给在押人员专用,以防止他们伤人或自伤。同样的道理,监室里也不允许使用筷子和瓷碗,发放给在押人员的只有塑料制的小勺和碗。

到了吃饭时间,记者跟随教导员李杰等人来到监区外的民警食堂,入口处是一处洗手池,备有洗手液、消毒水,龙头里流出的是温热水。民警说:“岂止是饭前洗手,不少民警一天要洗好几次手,不仅如此,监区里还要定期消毒。这里过着特殊的‘集体生活’,预防疾病、预防传染的功课要做足。”

严格细致的制度,是为了让人放心、万无一失。李杰说,第二看守所集中关押“死缓无”案件嫌疑人,案情重大,诉讼期长,羁押期间责任重如泰山。“我们的职责是让办案单位相信,把嫌疑人送进第二看守所,就相当于送进了保险箱。”

江城许多大案的嫌疑人,都曾关押在武汉市第二看守所,如2011年制造“12.1”建行爆炸案的王海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年多。去年2月武昌火车站凶杀案、去年6月蔡甸裸男行凶案,案件仍在法院审理期间,嫌疑人目前也关押在第二看守所。

在押人员定时听音乐看电视

监室的一天,从管教民警查监开始。每天早上,民警如医生查房一样查看各监室情况,掌握在押人员身体和心理动向。“监室里第一条规矩就是严禁动手打人或骂人。”李杰告诉记者,守规矩是严格管理的前提,严禁打骂则是守规矩的第一步。

监室里有严格的作息制度,生活极有规律。一日三餐之外,在押人员要做广播体操、组织学习、读书读报,还定时听音乐、收看电视。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下象棋、下军棋、打扑克牌,管教民警也利用这个时间与在押人员个别谈话。

与在押人员打交道,管教民警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情感感化心理疏导等,把这些人牢牢锁定在可控状态。

民警赵耀武告诉记者,在押人员的犯罪类型不同,文化层次、性格等有差别,思想状况区别也很大,有真心悔罪的,有暗中较劲的,也有很难对话的。其中的重刑犯、患病人员,包括精神和智力障碍的在押人员,则是监管民警重点关注的对象。

记者到来的这一天,赵耀武正找在押人员李某谈心,一边谈话一边作记录。李某四十多岁,戴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是因为经济犯罪案件被抓的。结束谈心后,李某对记者说:“监室里规矩很严,没有人敢欺负人,管教民警定时巡查,除了查秩序、查动向,也查病号。”

端给死刑犯人的生日面条

在和李某谈心之前,赵耀武刚刚结束与一名死刑犯人的谈话。“抢劫杀人的主犯,逃了十几年,现在五十多岁了,还是被抓住了。已经复核了,他思想包袱很重。”赵耀武说,谈话主要是心理疏导,尽量让犯人保持平静。

管教民警们说,人是感情动物,就算穷凶极恶的犯人,心底往往也有柔软的一面。有的思念父母,有的牵挂子女,有的讲义气,有的重感情,有的抱有改过自新的希望……掌握在押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既是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也是确保监所安全的途径。

去年11月2日,是26岁的死刑犯林某刑前与家人会见的日子,隔着玻璃,他平静地与妈妈、姐姐道别。会见结束,林某转身返回监室时突然泪流满面,对管教民警何圣琼说:“何干部,明天你能送我最后一程吗?你是我最亲的人……”

此前几个月,林某拿到死刑判决书时焦虑不安,加上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度成为所里的一号难点。林某过生日那天,何圣琼在民警食堂亲手做了一碗长寿面送进监室,林某花了近10分钟慢慢吃完。去年6月的一个夜晚,林某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送进医院,正休年假照顾受伤妻子的何圣琼飞快地赶来,在医院里陪护林某度过三天三夜。

这些,林某都记在心里。行刑那天,林某给在场的每一位管教民警深鞠一躬,而面对何圣琼时,他双膝跪地磕头致谢。“对在押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这一理念少说贯彻有20年了。”李杰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