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实施“三风”行动 助推乡村振兴
2018-05-05 23:5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5月5日讯 今年以来,武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施“以乡风、家风、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简称“三风”行动),突出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环境创新,让农民群众在美丽家园里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价值引领,补齐精神短板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农民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补足“精神之钙”,补齐“精神短板”,促进铸魂立德,提振农村精气神。

以教育引导培育核心价值观。以 “翻牌大开奖”、“青年广场讲习汇”、 “新时代好声音”、“送教下乡”、“送戏、送电影、送曲艺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深入农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组织十九大精神百姓宣讲团、新青年下乡宣讲队等宣讲队伍,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宣讲活动,将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关系农村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制成口袋书、宣传册,进村发放到户,通过村村通广播网定时滚动播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在农村落地生根。深入实施乡村家庭教育促进计划,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进农村及“幸福家庭伴我行—农村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共举办2031场“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乡村家庭。加强党的“三农”政策宣传,讲清楚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安排,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自觉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

以典型示范弘扬核心价值观。以黄旭华等129位道德模范为榜样,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等良好品德。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草根典型等评选活动,大力挖掘农民群众身边可亲、可学、可敬的榜样,引导农民群众向身边的先进学习。同时,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推出武汉市全国道德模范系列公益宣传片,制播《好人在身边——天天正能量》电视节目,定期发布“凡人善举榜”,融合各类媒体推评、宣传身边好人,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编排地方传统戏曲传唱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农民群众学好人、做好事,争当文明户、争做文明人。黄陂区将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和“割皮救父”刘培、刘洋的事迹编成湖北大鼓,广为传唱;组织泥塑艺人将农村日常生活中向上向善的内容、农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制作成泥塑作品,弘扬忠信孝义之风。

以实践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传递价值导向,弘扬时代新风。针对农村的陈规陋习,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活动。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的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四会”群众组织的作用,制订新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公堂,开展“社区大厨房”、“敬老食堂”、农村集体婚礼等活动,引导农民从简办理婚丧嫁娶之事。针对农村中的失信问题,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宣传守信先进典型,曝光失信行为主体,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针对部分农民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开展“面对面送课下乡”活动,以群众“点单”、精准推送的形式,开办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等课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坚持文化传承 ,持续以文化人

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加强乡土文化保护推进文化传承。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设计村庄特色标识,在村庄入口处设立体现村庄建筑和文化特色的石雕、门楼,统一设置村内路牌、门牌、设施标牌,彰显地域特色。健全群众性文物保护机制,保护性修缮古塔、古庙宇、古戏台、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筑,修旧如旧。挖掘弘扬知音文化、木兰文化、龙泉山文化等地域文化,传承湖北大鼓、楚剧等具有荆楚特点的特色文化、传统技艺,推进泥塑、采莲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推进特色村镇建设。创新特色村镇发展模式,推出具有地域风情的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前往体验乡土文化。江夏区小朱湾村民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上下青砖布瓦,前后杉木土罐,形成“一步一景”、“一家一样”,吸引武汉许多高校教授来小朱湾租用农房,创立文化书院、工作室,吸引广泛关注。

乡贤引领推进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村镇历史文化名人,收集整理乡贤崇德向善感人故事。培育发展新乡贤文化,积极建立各类乡贤文化组织,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选树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的新乡贤代表,将回乡能人纳入乡贤队伍,引导广大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如蔡甸区的左少平、黄陂区的葛天才,返乡后推动村湾改造与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三权分置改革,发展乡村旅游,惠民生、保平安、促发展,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以乡贤为主导,推进“家风工程”,涵养良好家风。组建市区两级“家风家训巡讲巡演团”,依托社区(村)妇女之家,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故事汇、“邻里守望”家风分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巡讲巡演活动300余场,让好家风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面向社会征集、遴选优秀家训家规及家风故事,编辑成册免费发放。组织书法家将优良家训家规写成书法作品,制成门楣,挂上厅堂,让好家训好家规入脑入心。

深化移风易俗推进文化传承。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推进文明家庭建设,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倡导良好家风。蔡甸区星光村推行“四民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评、民事民决),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定期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重大事项进行检查和监督;制定勤俭自强、移风易俗等十二条村规,建立奖惩制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建设农村红白事集中办理地点,由“村民食堂”、“社区大厨房”承办红白事,邀请土厨师加入红白理事会,便于做好思想工作。发放环保手袋宣传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倡导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开展征集免费集中生态安葬活动,倡导节俭办丧,保护环境。

  坚持环境创新,建设美丽家园

持续加强村湾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明家园共建共享活动,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加强村湾环境治理,共建洁美家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转运、市及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八边两域”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对河边、湖边、塘边、沟边、林边、田边、路边、屋边,拆迁区域、插花区域内的暴露垃圾、废弃物进行集中整治清理,消除卫生死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将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任务清单化、项目化,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落实农村公厕改建和无害化户厕改造,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将达到90%。广泛开展清洁家园活动,采取围扎竹篱笆隔离生产生活区域、利用废弃砖瓦围砌农家小院等方式,凸现村湾自然风情,为乡村振兴增添亮色。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乐园。即将出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19)》,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武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为基本保障底线,对全市271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实现贫困村文化广场全覆盖。积极落实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每个农家书屋补充图书超过60种,积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我市用两年时间,投入3676万元,在所有行政村全面建成农村智能广播。坚持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每村每月放映两场公益电影。组织市区两级专业文艺院团深入农村公益演出,实现新城区行政村全覆盖。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安排知名艺术家与农村文艺爱好者开展交流和辅导培训,扶持农村文艺团队发展。开展“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主题读书活动,组织农民读书选书赶集活动和读书演讲比赛,评选“耕读人家”、“五星书屋”,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良好氛围。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文明家园。近年来,充分发挥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成员单位作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进“三乡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开展“三下乡”、“双创”、科技特派员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服务、民主法治村建设,涌现城管革命进农村、社区大厨房、田园春风演出队等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特色品牌。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新村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有力促进农村环境创新,提升乡风文明,蔡甸区西干村等274个村获评“武汉市文明新村”,张兴明等1960户获评“武汉市十星级文明户”。组织1110家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援助项目1719个,投入资金1.72亿元。通过文明创建,涌现出黄陂区木兰乡等10个全国文明村镇,汉南区新沟村等36个省级文明村镇,成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排头兵,引领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武文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