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3日讯 在武汉的医院里,有这样一群90后的医生。他们平凡又不凡,他们可爱又温暖,他们用更年轻人的方式,温柔以待每位病人。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走进这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白大褂身边,一起听一听90后“暖医”的故事。
“馒头医生”邓文月:
做个好“管闲事”的“暖医”
2017年6月,出生于1990年的邓文月,毕业后来到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就职,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工作第二个月,看到孝感女婴因为家境贫困,迟迟不能做手术,邓文月取了5000元生活费送上,还四处联系慈善基金,帮女婴争取到约1万元善款,孩子顺利手术。出院时,邓文月又资助她们5000多元。
这是邓文月上班以来的所有积蓄。为此,他多次啃馒头当午餐。
这样“管闲事”的行为,邓文月并非冲动而为。看到患儿因为贫困延误治疗,他心疼不已。个人能力有限,邓文月利用网络平台发动更多爱心参与,近一年来,他帮10多个贫困小患儿筹集治疗费用,被网友盛赞为“90后暖男医生”。
邓文月说,“我还年轻,我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修炼’好医术,治好更多的患儿,做一个好医生。”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王琛 高琛琛)
“漫画”康复治疗师徐平川:
在一笔一画间“治愈”病人
“很幸运能遇到这位暖心的90后康复治疗师,他不但为我做心理疏导,还画漫画鼓励我。”患者陈女士口中所说的康复治疗师,正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康复科医生徐平川。
半个月前,30岁的陈女士因车祸导致右脚踝严重骨折,手术后到康复科接受脚踝功能的康复治疗。徐平川在为患者做治疗时,发现她态度十分消极。通过交谈得知,患者觉得康复治疗很辛苦,也看不到明显效果,很担心自己以后变成瘸子。
了解到陈女士的心结,徐平川不但为她进行心理疏导,还将治疗过程画成漫画鼓励她。陈女士从漫画上看到了自己经过治疗发生的点滴变化,很是感动,走出阴霾积极配合治疗。
今年27岁的徐平川,进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工作第4个年头了。他不但多次画漫画鼓励患者,还为出院患者制作康复锻炼PPT,方便他们回到家里自行锻炼,许多患者和家属都点赞他是“暖心治疗师”。
(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马遥遥)
最美手术医生余雪琛:
因为一张打盹照成为“网红医生”
因为一张“女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手术室打盹”的照片,“90后”的余雪琛成为一名“网红医生”,不少市民为她的敬业精神和辛苦付出点赞。
28岁的余雪琛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医生。2016年12月28日上午8点,余雪琛准时上班,忙于查房、收治新病人、开医嘱。因为晚上要上夜班,她本应下午下班回家休息,但因工作太忙,直到下午六点多才下班。简单吃过晚饭后,她又来到科室值起了夜班。当晚7点开始,先后有9名产妇因各种情况急诊住院,她先后参与了3台剖宫产手术和1台宫腔镜手术,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次日清晨,余雪琛洗把脸返回岗位继续工作。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她一连上了6台手术。在第5台手术和第6台手术间隙,疲惫难忍的她坐在手术室的地上就睡着了。她坐地打盹的样子,被其他医生拍下发到朋友圈,当即引发关注。
如今,余雪琛仍保持着高强度工作节奏,不是在病区就是在手术室。她表示,只要患者得到好的治疗,自己累点没什么。(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高翔)
“画图医生”覃伟:
手绘草图消除患者手术恐惧
5月3日,武汉市六医院,覃伟正在为即将手术的患者画图示意。记者 苗剑 摄
家住模范路81岁的张奶奶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因40年前一场手术留下了阴影,她坚决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90后医生覃伟,用手绘草图解开了张奶奶的心结,让她顺利接受了手术。
去年年初,覃伟第一次试着用画图的方式向咯血的病人讲述手术的全过程。“以前跟病人费尽口舌要说上半个多小时都说不明白的事,画个图三五分钟病人就理解了,了解了也就不害怕了。”覃伟笑着说,自从画图解说手术过程后,不仅病人家属反复询问的次数大大减少,消除了病人关于手术的疑惑。同时,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医患的信任,术前谈话轻松了不少。“现在我们科室介入组的术前谈话全都派我去。”
覃伟说自己从小就爱画画,考高中时参加全校的美术特长生考试拿了全校第一名,高中主办了三年的黑板报。上了医学院后,凭着画画的特长还混进了学校宣传部。“这世上多了个医生,少了一个画家。”覃伟笑着打趣说,能帮到病人,现在这个特长也算是物尽其用了!(记者刘璇 见习记者苏金妮 通讯员袁莉)
“拄拐医生”王俊力:
一盒饭一通电话柔情安抚患者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90后医生王俊力,工作拼命,人送外号“拄拐医生”。去年研究生毕业入职医院时,不巧左腿骨折,他每天拄着拐来上班,一次假都没有请。
今年3月,一位八旬婆婆入院,病房爆满暂住在走道上的加床,王俊力是她的管床医生。陪床的爹爹跟婆婆吵了一架后生气离开,留下婆婆一人独卧病床。到了中午吃饭的点,王俊力悄悄将自己的饭菜分出一半,亲自送到婆婆的跟前,并轻声安抚婆婆说:“您先安心吃个饭,爹爹应该是回家给您拿东西去了。”一脸落寞的婆婆很是感动,听话地吃起了午饭。
回到办公室,王俊力拨通了爹爹手机,耐心地跟他做起了思想工作,将老人成功地“请”回了病房。
(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谯玲玲)
“话痨”康复治疗师李敦园:
“自言自语”150天唤醒昏迷病人
1994年出生的李敦园是武汉市第三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现在常常被同事们叫做“话痨”。
去年11月入职后,性格腼腆内向的他,从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到把“自言自语”视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李敦园印象最深的是自己150天里用“自言自语”唤醒一位中风摔跤造成脑外伤,持续昏迷的病人。
去年11月,50岁的肖阿姨入院抢救后,持续的昏迷让家人逐渐丧失信心。李敦园用医院不少昏迷苏醒的例子安抚家属情绪。与此同时,他每天花半个多小时边按摩边跟肖阿姨“对话”。
“得知她爱旅游,我经常说一些旅游的事情,还把自己遇到的好玩的事儿都跟她分享”,李顿园说,到第3个月时,他发现肖阿姨的嘴角开始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150天时,她睁开眼睛醒过来了。李敦园说,患者从40岁到90岁不等,为他们治疗的同时,成就感也扑面而来,患者的感恩也让他觉得科室就像家一样温馨。
(长江日报记者莫梓芫 通讯员周莉陈舒)
“最耐心”男医生徐波:
说服“犟前辈”治疗老糖足
脚趾破了个小口,“糖爹爹”倔强不理,三个月后趾头烂得能看见骨头。上周,80岁老人陈爹爹住进武汉市第五医院血液内分泌科。
入院时爹爹的右足第二趾几乎烂穿。老人是外科医生出身,脾气犟有主见,成了科室“最不听话”的病人,一听说需要长达数月的治疗并要休养,认为医生“小题大做”,恨不得马上出院回家。
90后医生徐波接管之后,见缝插针就和爹爹科普,耐心耐烦地从病理讲到治疗再到护理,连着一周的时间终于得到了“老前辈”的认可,顺利完成后期治疗。如今,犟前辈认准了徐波,他说:“只要徐医生说的我都听!”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