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3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吴江龙 何剑超)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研究团队,全球首次利用光催化材料改造肿瘤靶向细菌,用细菌光代谢疗法,治疗结肠癌和乳腺癌的治疗,在实验小鼠身上被验证可达80%的抑瘤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论文题为“光控细菌代谢用于肿瘤治疗”,通讯作者为张先正,共同第一作者为2016级硕士研究生郑迪威和陈莹。
科研团队介绍,细菌本身释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浓度较高的环境可以引发肿瘤细胞凋亡,都已被学界证明,细菌能不能杀肿瘤?“共生细菌能够在富集到肿瘤部位的同时,抑制肿瘤生长”,张先正介绍,这一过程完全可实现人为可控。
张先正研究团队给细菌打造了一个 “光控开关”——“我们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纳米材料,它有多小呢?比头发丝的直径小100倍。在以前,科学家用这种材料做太阳能电池,因为他们发现该材料受光照后能产生电流。而我们通过化学手段,把这种能发光的材料载在安全系数高的某种大肠杆菌上,相当于给细菌装了个电源,送进小鼠体内,而光照就是开关”,武大2016级硕士研究生郑迪威介绍。
按照国际相关医疗组织推荐的光照剂量,团队用红外光直接照射实验小鼠的肿瘤部位,“开关”打开,加速细菌一氧化氮合成与释放,由于材料上还搭载了可显影的荧光探针,细菌是否到达敌区、勇猛杀敌,都好似“透视”般,两周后,该办法被证明能抑制80%的肿瘤生长。
这个神奇的材料到底是什么?“‘始祖’是尿素”,郑迪威说,通过在500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烧尿素,形成纳米材料,“它不是首次被制造,此前科学家多用它来做能源材料。而我们也是看中它不会产生重金属元素,能接近100%的从尿液或粪便里代谢出来”。
这种材料用于人体是否安全?团队介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由于此种方法极大丰富了现有肿瘤疗法的内涵,登上全球舞台。发表论文的《自然.通讯》影响因子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学期刊跻身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