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图为被誉为“中国第一角”的南岸嘴 记者贾代腾飞 摄
长江网4月23日讯(记者宋磊 汪甦 通讯员桂兢兢 白洁 韩宏)5年前,在参观武汉市民之家的两型社会实践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格林美武汉公司考察。详细了解各种废弃物的回收量、收集办法、自主专利技术后,他高兴地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厉。
5年来,武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长江大保护,加快滨水生态绿城建设,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一幅美丽武汉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引导企业“变废为宝” 让绿色成为武汉发展底色
4月8日上午,位于阳逻的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内,记者再次见到王翠华。今年41岁的王翠华2009年入职格林美,在格林美武汉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拆解车间,从事拆解电视机的工作。
5年过去了,王翠华对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仍记忆犹新,“总书记问了很多普通职工的发展需求和福利待遇问题,这些话让我们无比温暖。”由于工作突出,2016年,王翠华提拔为车间主任。
最近成长为河南沐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世庆,当年也聆听过总书记一番温暖的话。那时只有23岁的张世庆还是一名实习生,总书记留下的每一个字至今仍定格在脑海。
带着记者参观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拆解车间,张世庆满脸自豪:“你看,这些废旧电冰箱进入分拣生产线后,不到一分钟,就变成铜、铁、铝和塑料。”
从回收处理小小废旧电池到循环再造动力电池材料,格林美用5年时间完成转型升级。“总书记嘱托‘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我们前行路上永远的东风、永恒的激情、永久的动力。”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开华说,谋求绿色发展,就要打破惯性思维,用“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把尺子重新丈量曾经的观念和行为。
5年来,“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这成为越来越多武汉企业的共识,武汉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大大的曝气池内,数条粗管张开大口、吐着氧气,能够“吃掉”污染物的微生物正在这里耗氧反应,几分钟后,源源不断的清水从曝气池中流出……这是记者在百威啤酒厂看到的工业废水处理过程。
黑黑的工业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变清变净,不再直接排入市政管网,而是再回到园区用于灌溉、道路清洁。“让污水变成活水。”百威啤酒厂相关负责人说,让产业变“绿色”,让“绿色”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5年来,武汉政策创新,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指标体系,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加大差别电价、峰谷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和力度;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机制。
循环经济由点及面: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后的中水可以用于清扫、绿化;市政污泥可以养花;建筑垃圾处理后可形成新的建设资源;餐厨等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进入焚烧炉发电……
去年9月,市发改委发布一组数据:三年来,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平均安排约700万元补贴资金,鼓励企业使用“废渣”工业副产石膏。3年时间,我市在“废渣”工业副产品石膏中掏出约50亿元、利润约3亿元,政府以较少的资金扶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几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吴定心和她的师弟师妹,一起筹资创办了武汉水之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新疆奎屯锦疆化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家单位已与其签订战略合作,用该公司研发的菌种处理工业污水。
“排的污水越多交税越多,新税法鼓励企业投资污水治理,排得少交得也少。”今年,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吴定心定下新目标:业绩增长3倍,产值破千万。
全面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 水质与干部绩效挂钩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所谓的富足。”落实总书记嘱托,武汉探索建立共抓长江大保护机制,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长江,武汉的母亲河。2017年12月1日,武汉通过《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明确在长江武汉段左右岸共设置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考核。
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动真格”,考核断面水质和入境对照断面水质每单月监测1次,年终真兑现、真奖罚,对相关区实行“水质改善的奖励”“水质下降的扣缴”,并与干部绩效挂钩。该举措一经提出就迅速落实到了行动中。
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是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在长江武汉段水质优良情况下的全国首创,是武汉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发展战略,实施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等“五大行动”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点赞武汉这一探索,建议长江全流域推广。
“如果把浩瀚奔腾的长江比作一条巨龙的话,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就好像龙的‘脊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江大保护中也应当担起脊梁重任,守住一江清水绵延后世。”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这样说。
武汉坚持“生态优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变水患为水利积极推进“四水共治”,促湖城融合发展创新推动“大湖+”模式,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整合河流湖泊管护、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改造……生态治理频频“出拳”。
2017年3月,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一年时间,我市建立了市、区、街(乡镇)三级河长工作体系,全市622名河湖长到岗尽职履责。今年,我市把河湖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级,将实现四级河湖长体系全覆盖。
一旦造成严重污染,企业摘牌子、官员也要“摘帽子”。
郭斌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也是牛山湖的官方湖长。今年2月“上岗”的他,前不久刚刚经历一场河湖长的大考试。临考前,郭斌熟读题库和文件资料。对他来说,河湖长就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考不好,何谈履责的资格?”
经过约两年时间的改造建设,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中288项海绵化改造项目基本完工,城区“海绵化”面积近40平方公里。
这一年来,钢城二中的师生们,尝到了海绵化改造的甜头。这所建于1958年的学校,因地势低洼,一直被渍水问题困扰。
改造过程中,建设方在学校内设置有效容积4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安装4台0.1立方米/秒的水泵,遇上雨天,雨水会先汇入调蓄池,经调蓄后再外排。
如今校区地下密布的海绵城市设施成为改变学校“逢雨必渍”的法宝,雨水还被用于校区灌溉和冲洗,变废为宝。
根据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到202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20%的面积将实现海绵化。
优质生态产品让百姓受益 家门口就能畅享绿水青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笃定,蹄疾步稳。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市民在家门口畅享绿水青山。
春暖花开,走进东湖绿道,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唱。市民刘亚飞是这里的常客。作为骑行爱好者,每周末,他都会和好友相约前来。30多岁的刘亚飞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记忆中的东湖曾一度浑浊。
重塑东湖水灵魂,一场大规模的治污战拉开帷幕——新增污水管网和泵站、退渔还湖,底泥清淤、生态修复、岸线综合整治……2017年,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去年12月26日,上百公里东湖绿道成环,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承载着伟大城市梦想,成为武汉三大亮点区块中最先见成效的一个,让百姓受益。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办事处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来汉,他说:“武汉用绿道的形式,将城市中心最大公共空间还给市民非常重要,武汉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方向很明确,东湖绿道作为武汉市绿色公共空间的实践代表,将成为城市生态之心、人文之心、融合之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本月初,记者探访提前2个月完工并顺利移交的汉阳琴断口小河综合整治工程。消灭13个排污口,杜绝“黑水”入河,再通过琴断口闸定期引入汉江水,借自流活水,改善水质。整治后的琴断口小河,一改往日泥深水浑的景象,变得碧波荡漾。
曾经住在附近的市民黄晓萍说,整治前,河道长年淤积堰塞,水流不动。岸边都是菜地和小作坊,好好一条河毫无美感。
清明时节,早已搬离此地的黄晓萍故地重游,发现河道内涌入活水,岸边还多出了小广场和步道。漫步河边,绿树成荫、鹭鸟翔集,浓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有点后悔搬家了。”黄晓萍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从规划蓝图到发展亮点,一批生态工程正快马加鞭。
4月12日,青山北湖之畔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一年时间,这里不再是过去人迹罕至的水塘,现场的工人们紧张忙碌,有的在拆除模板支架,有的在细心测量,有的在焊接,密布的钢筋交织成一张大网。
建成后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80万吨生活污水,服务面积约130.35平方公里。它不仅承担着“大东湖”水系的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青山北湖等湖泊周边的污水集中处理工作,还将惠及服务沙湖、二郎庙等地的248万余群众,有效提高这些片区的排涝能力。
在岱山、北洋桥、紫霞观这三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护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垃圾上覆盖土工膜,防止有害气体挥发及雨水浸入形成新的渗滤液,加速垃圾降解;埋设管道收集处理垃圾渗滤液;打深井将气体抽出加热后燃烧。垃圾填埋场修复完成后,建设的公园将按照高标准设计,成为景观公园。
链接:
黄金水道含金量高了 水陆空港连起世界
自主创新碗里粮多了 新武汉造接踵领跑
群众办事跑腿变少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人才资金游客都来了 写乡村振兴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