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就业歧视 需要分摊招聘成本
2018-04-18 18:40: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眼下正值招聘旺季,就业市场上各种“花样”歧视重现,除了常见的性别、年龄、院校歧视,还有企业歧视“学生官”,给学生干部贴上浮躁、功利的标签,有的企业听说应聘者是海归,马上就给对方贴上“学习差”的标签。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75.7%的受访者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对待。

企业为什么会有就业歧视?根本原因当然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需,企业的话语权更强。而直接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控制招聘成本的需求。

理论上看,在岗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招聘门槛和前置条件越少,后期筛选的工作量就越大,总体招聘成本就越高。无论是性别、年龄还是“海归”“学生官”,种种“贴标签”的行为,就是最常见的降低认知成本的方式。

在招聘成本之外,招聘之后可能出现的用人成本,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女性,特别是未婚未育女性的歧视。因为女性因为生育对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人力成本敏感的企业必然会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不少企业来说,都不太可能将类似“仅限男性”“仅限985、211”“谢绝XXX”的条款写入招聘条款,这样的筛选更多地是通过“后台操作”完成,发现和认定都是难度很大的。如果仅仅依靠禁止性条款,而不从根源上入手,最有可能的结果只能是驱使企业将明面上的歧视行为转为“隐形”,对解决问题的助益不大。

因此,要确保求职者的就业公平权,还是应该从制度层面上入手,最终落脚到分摊企业的招聘成本,以及因为招聘特定人群带来的额外用人成本。。

比如性别歧视,制度上应设法针对女性的婚育需求,对招聘女性的企业提供补贴,以分担其成本。总而言之,企业应该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消除就业歧视更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企业既不应该也不能够独力承担,需要全社会各环节的共同施策。

  • 相关阅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