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黄朝晖 徐静)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鄂钢实现利润6亿多元,同比增加5亿元以上。公司3年前高达百亿余元的债务偿还近半,资产负债率迈向“健康区”。
此前,经6家债权银行商定,针对鄂钢的“债权人委员会”正式解散,像悬剑压顶一般的债务风险警报宣告解除。
在政府部门和各大银行支持下,鄂钢苦练内功,成功走出钢铁市场“寒冬”。
紧急求援
2015年7月,一份来自鄂钢的报告直送上级领导案头:公司融资面临困境,请求支援!
自2013年起,钢铁行业形势恶化。2015年,国内钢价降至20年最低,鄂钢亏损接近10亿元;同期,鄂钢宣布去炼铁产能184万吨、炼钢产能222万吨,均接近产能峰值的五分之二。
困难不止于此。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鄂钢累计投入140亿元用于设备大型化和生产线改良,小部分资金由原武钢集团投入,其余靠银行贷款。到2015年6月末,鄂钢负债已过百亿元,每年偿付利息就达数亿元。
一时间,相关金融机构如临深渊,个别银行出现了减少授信、压贷或抽贷的倾向。
“鄂钢贷款占鄂州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一,一旦资金链断裂,会给银行带来大量不良贷款,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鄂州银监分局副局长李静说。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地方钢铁企业,鄂钢扎根鄂州整整60年,其对当地的影响早已超越经济范畴。
鼎盛时,鄂钢在册职工2万多人。虽经大幅减员,仍有近6000名职工。公司运营是否正常,关系众多家庭生计。
有关领导批示:立项专题研究。
合力救急
2015年底,由鄂州市金融办、市银监分局主持,鄂钢代表与地方金融机构负责人坐在了研究对策的会议桌旁。
2016年3月,中国银行鄂州分行作为主席单位,牵头组建“鄂钢债权人委员会”;5月,债委会召开第一次工作联席会,与鄂钢有贷款业务的6家银行共同签订《银行债权人合作协议》。
对于正处低谷的鄂钢而言,即使一笔额度不大的资金“断供”,也可能是致命的。“成立债委会后,各银行有了与鄂钢定期沟通的平台,方便更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进而对风险把控更有力,步调一致,共进共退。”李静说。
经反复协商,各大银行对鄂钢投放信贷确定“稳中有进”基调,支持企业提质增效。
这犹如甘霖解渴,给了企业喘息之机。
合作协议签订后不久,鄂州中行决定在上年度18亿元贷款额上追加2亿元。
同时,该分行发挥擅长国际业务的优势,牵线海外渠道,累计为鄂钢提供低成本融资10余亿元;推荐各类外汇保值增值产品,总额1亿多美元,规避了汇率风险。
作为鄂钢所在地最大的债权银行,鄂州中行的系列措施带来积极信号。跟随其后,鄂州建行为鄂钢新增贷款2亿元,鄂州农行对鄂钢部分贷款实施债转股。
通过市场化债务重组,鄂钢还获得建行和集团共设的产业转型发展基金增资,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
趁势突围
“稳贷、增贷,是基于对行业、企业前景的研判。”鄂州中行行长阮朝霞分析说,2016年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我国钢铁市场告别长达5年的下跌,缓慢步入上升通道。
2015年,钢价最低时每吨约1700元,折合每斤不过1元,业内叫苦“不如白菜价”。2016年四五月间,行情回暖,钢价增幅300元以上,部分产品上调超过800元。
抓住转机,鄂钢加快市场化改革。
2016年下半年,鄂钢对事业部和子公司充分放权,将债务和费用按生产线资产占比对应下沉,使其成为市场化经营主体;将运营目标和绩效挂钩,每名中层管理人员自掏3万至5万元抵押承包,各项考核指标月清季结。
对内挖潜,鄂钢“强体瘦身”,不断优化流程;精简组织机构,实现扁平管理。产品从接单到生产缩短13天,吨钢物流费比计划降低0.3元,流动资产周转率6.19次,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标先进企业,收紧成本链条。去年,鄂钢全工序附加成本在上年同比降低7亿元的基础上,再降低4.8亿元,进一步缓解资金流动压力。
“通过改革,把市场压力传导至企业内部每一个细胞,逼出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公司运营改善部部长徐东明说。
连续几年,鄂钢每年试制数十个新品,近150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近20项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随着行业形势趋好,公司研发生产的多个拳头产品畅销海内外。桥梁钢称雄一线品牌,国内外40多座大型桥梁铭刻了鄂钢人智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最令他们引以自豪的是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融入”鄂钢7万多吨优质产品。
如今,鄂钢扭亏脱困。经历阵痛的鄂钢人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