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4月1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爱华 孙笑天)起吊、落坑、培土、搭木架固定……15日,在汉口淮海路7号线常码头站,25棵栾树正被移栽,新枝在微风中摇曳,成为街头一道风景。殊不知,这批栾树两年前长势不佳,大多“谢顶”,被送到苗圃“住院”,“疗养”两年后如今再上岗挺立街头。
移栽现场,一辆吊车伸出长臂,将一棵棵重约一吨、七八米高的栾树缓慢吊起扶正,这些大树树干上还缠着绿色的保暖带,树冠上端已长出新枝嫩叶。长江日报记者现场进行测量,这批栾树胸径都接近20厘米。组织移栽的一名负责人称:“住院”前,它们胸径只有16厘米。
两年前,因地铁3号线施工,沿线一批行道树需要移栽, 这25棵“病怏怏”的栾树被送到了市花木公司江夏安山苗圃进行“疗养”。
据市花木公司副高级园林工程师彭伟介绍:对病树并没有一砍了之,而是移栽至专业苗圃,苗圃变身“植物医院”,病树在这里疗养生息。这项工作十多年前便已开始,近五六年来,病树“住院”成了常态。
安山苗圃占地1200多亩,依山傍水,地势开阔。苗圃负责人陈运清说,在这里“住院疗养”的有1000多棵行道树。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别:枯萎的行道树一般要“剃头”,营养不良的要“打点滴”,树木修枝处需涂上伤口保护剂,防止感染细菌和病虫害……
记者在现场看到,去冠修剪后的樟树、法国梧桐等经过“休养生息” ,目前都已长出新叶。
“经过两年至五年的疗养恢复,这些树将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储备。”陈运清指着不远处的几棵大樟树说,这5棵树还在“住院”,树龄都在30年以上,胸径达到40多厘米,每一棵市场价都在万元以上。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梅志罡教授认为,“病树住院”让有限的树木资源得到了充分循环利用,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工作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