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常成语文考题的80后又出书了 这次细讲武汉故事
2018-03-27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3月2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周满珍)2018年伊始,武汉青年作家沈嘉柯先后推出两本新书《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与岁月温柔相待》,前者通过重新解读古典诗词,道破历代文豪诗词创作背后的小心事,后者则细写发生在武汉大街小巷、山川湖畔细水流长的爱情,这位80后青年作家的厚积薄发引发了广泛关注。3月24日,长江日报记者微信采访了沈嘉柯。

作品多次成为中小学生语文考题

“百万畅销作家”、“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1982年出生的沈嘉柯在出版界的名头颇响。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的他,16岁就发表了第一篇诗歌,此后获得湖北省高校诗歌特等奖。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不仅在中央级媒体发表了诸多文章,还用沈嘉柯的笔名发表爱情小说。因为作品大量被《青年文摘》《读者》杂志转载,他的部分散文、随笔,出现在中小学生语文考题里,这也让沈嘉柯拥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国青少年写作营导师,帮助孩子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017年,这些作品结集为《沈嘉柯精选集》出版。有趣的是,不少中小学生读者通过网络找到他,针对某道阅读理解题,他们很好奇作家本人的答案是什么?

沈嘉柯尝试着做了一下,发现他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竟然有很大的出入。认真研究后他发现,写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绪和感受,老师出题是从考试的角度,结果当然不一样。当他尝试从作家的思路切换到出题人的角度,再去做那些题,90%都接近标准答案。再次讲课时,他会建议青少年将考试的标准和日常阅读的标准分开,文学的归文学,考试的归考试。

解决人生困境的良方,不如复习古代诗词

随着《去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等作品的畅销,沈嘉柯蝉联了2015年、2016年两届“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外界给沈嘉柯安上畅销型“心灵鸡汤”作家的名头。

沈嘉柯却认为自己更应该被看作一个热爱写作的文学青年。当年一起写专栏的朋友,差不多都改行当编剧,差不多同时出道的六六、张嘉佳早成为影视编剧大咖,只有他还埋头在专栏写作的方寸之间,足见他对文学的热爱。

沈嘉柯坦言,一开始听到“心灵鸡汤”作家的封号时,他确实很介意。因为他的那些作品,全都是发表于纯文学期刊和副刊,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最初,当他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直接被打入冷宫,理由就是文学书卖不动。他说,《去过你想要的生活》之所以畅销,并不是因为书的内容是“心灵鸡汤”,而是因为他放弃了文学化的书名,再由出版社编辑妙手点金,取了一个新的书名,戳中年轻人的痛点。

《人生是一场雅集》,他直言就是想写给对古典诗词语境有点隔膜的年轻人。为了让年轻人接受,他不教年轻人如何欣赏诗词,而是帮他们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小心事。沈嘉柯在通读古诗词时发现,那些最美好最厉害的句子,绝大部分作者们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写出来了,你心中所有经历的,尽皆被写出来过。与其去问别人索要解决人生困境的良方,不如复习古代诗词。

在他的笔下,每首诗都仿佛一帧小视频,欧阳修醉醺醺,白居易爱照镜子,杜甫也有“单相思”,当你难过或悲伤时,复习这些古诗词,就能体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再面对“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你的情绪就被调动,情感通了,你就真正做到被诗词浸润,在他人的失意中,获得慰藉。

  武汉的变化之大超乎想象

沈嘉柯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举办巡回讲座,每次做活动,他都会被问到武汉。

在他看来,武汉的变化之大超乎想象。外界对武汉的印象过于单一,尚停留在《生活秀》《万箭穿心》等作品所涉及的吉庆街、汉正街里。作为80后,沈嘉柯认为武汉有很多温柔美好的一面。很多人的青春都在武昌,东湖,南湖,那里处处都是流动的青春。每次去昙华林、江汉路,他看到时尚的年轻人都不吝在大街上展示他们的爱情。文人墨客在汉阳也留下很多诗歌,文艺腔一直漫延在汉阳造、翠微路里。

沈嘉柯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武汉浪漫,秀丽的一面。新作《与岁月温柔相待》里的三十个武汉爱情故事,全部发生在武汉,长江大桥、南湖边、东湖一侧、昙华林内,只要你在武汉爱过,就能找到自己的爱情印迹。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是《爱转几个弯才会来》,甚至有喜欢这篇小说的外地粉丝专程来武汉,沿着小说中提及的城市地标走了一遍。有外地读者来武汉,也会选择经常在沈嘉柯小说里出现的胭脂路、黎黄陂路,走一走,泡泡咖啡馆。

沈嘉柯坦言,武汉雅和柔的一面,是有年龄代差的,更多的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活跃在那些非主流的文艺地标里,“通过小说创作,将雅武汉广而告知,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责任。”

  “我的作品能潜移默化给武汉加分”

读+:据说很多人正是读了你在报纸杂志上的作品,对武汉印象有所改观?

沈嘉柯:我得坦白,作为一个80后武汉作家,其实挺吃亏的,因为方方、池莉老师盛名在外,外地读者难免对武汉的印象千人一面,比如女人火爆,城市刚硬。我一度没敢承认自己是个武汉作家,因为我笔下的武汉,柔软,有趣,印象有点非主流。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有次去大学城附近过早,一个穿着非常朴素的大婶,一边吃早点,一边在电话里大谈大哲学家维根斯坦。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武汉卧虎藏龙的另一面,这样具有反差感的故事和画面,在武昌随处可遇。

这个时代已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看文学杂志的年代,一部作品就能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新媒体时代,我和读者的互动比较多,经常能读到外地读者“沈嘉柯的翠微路打卡”之类的留言。我觉得我的作品能给武汉加分,但这种加分是潜移默化,非颠覆性的。

读+:你还兼任武汉很多中学的梦想导师,期待他们养成什么样的梦想?

沈嘉柯:岁月很长,不必慌张。我期待他们的人生不要被一个标准所左右,世上的成功有很多标准,在不同的年岁,还会切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