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 助孩子形成良性"学生社会法则"
2018-03-26 19:3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3月26日,是第23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一直是牵动人心的大事,近几年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安全状况总体向好,安全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在“防拐”教育的普遍推广后,不仅学校和家长增强了“警惕心”,学生自身识破拐骗骗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转变,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开始爆发于校园内外,并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但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家长,在应对这些猝不及防的新现象时,都夹杂着一份茫然,比如校园霸凌。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对“校园霸凌”现象存在着很深的误解,很多成年人将一些恶性欺凌事件当作了“孩子们的玩笑”。殊不知,这种“玩笑”思维不仅放任了霸凌他人的学生的骄纵,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膨胀;也使得被欺凌的孩子求救无门,在成长道路上留下了极大阴影。校园霸凌事件背后,总暗藏着家长与老师因为不理解、难自知、想当然而造成的“漠视”。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无形的存在,那就是“孩子的社会法则”。其实,少到几个小伙伴,多到班级、学校,当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他们的“交际法则”。这些“潜规则”,成年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但同一群体内的孩子却会严格遵守。可是,由于未成年人的阅历尚浅,认知有限,他们所创建的“社会规则”往往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保障根基,这也就为校园霸凌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除了“施暴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因为在孩子们不健全的“社会法则”里,这场欺凌是被认可的。

因此,面对校园霸凌现象,与其讨论教育惩处,立法量刑,不如尝试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思维,培养起规范的行为模式,构建起友善的交往方式,帮助他们整理一套良性的“学生社会法则”。

因此,引入校园安全的教导者,应该包括学校、警方、心理专家及社会学者。归根结底,校园安全受到重视,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