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团联演 经典昆剧《十五贯》专为武汉定制
2018-03-15 09:33: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图为第四场《判斩》中计镇华饰演况钟

长江网3月15日讯(武汉晚报 记者黄丽娟 图/记者杨涛)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在六十多年前写就的佳话依旧为今天的戏曲人所津津乐道。

昨天晚上,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院和苏州昆剧院联合排演的经典《十五贯》,亮相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武汉剧院收获“满堂彩”。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武汉是全国闻名的戏曲大码头,此次来汉参加戏曲节,一定要有优秀的、经典的、宝贝级的艺术家亮相,于是有了三团首度联手呈现的经典老戏《十五贯》亮相,并且说服了76岁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大班”老艺术家之一的计镇华担任艺术指导并领衔主演。

 76岁计镇华解读——

《十五贯》为何称之为经典

《十五贯》并不是一出以唱功为主的戏,全剧的唱段并不多,而计镇华演出的“判斩”是全剧中唱段相当集中的一折。虽然年过古稀,而且前几年动过手术,但计镇华的精神依然十分饱满。

《十五贯》是计镇华学习时排演的第一部大戏。他告诉武汉晚报记者,过去的昆曲舞台,常见《牡丹亭》《长生殿》这样小生闺门旦唱主角的剧目,而以老生、丑角为主的大戏在昆曲舞台并不多见。上世纪50年代,浙江昆剧团前身国风昆苏剧团为了生存,改编传统戏《双熊梦》,推出新版昆剧《十五贯》。其中两个重要角色况钟和娄阿鼠分别由老生周传瑛和丑角王传淞饰演。这出有别于昆曲常见爱情主题的断案传奇剧,一经推出,引发强烈反响。1956年4月进京演出时,引起极大轰动,使得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重新焕发生机,被评价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

当时在上海戏校学习的计镇华,和几个同学专门赶到杭州向浙昆的老师们学习了这出戏。首次演出时,计镇华才十六七岁。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计镇华第一场戏就是演《十五贯》,“当时票价2块,外面炒到4块钱一张,通宵排队,常常爆满,连演两个月,可见这出戏的影响之深。”

“浙昆改编的《十五贯》是个划时代的戏。”计镇华说,周传瑛等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改编把几个昆曲经典的传统折子戏连缀起来,传承了老版经典的东西,现在的《十五贯》好些折子都可以单独演也可以连起来,“这部《十五贯》是以传统折子戏创排的戏,是昆曲改编的典范,所以它能成功并流传下来。”

为武汉特别定制《十五贯》,

谷好好说——

越是传统戏越要演出时尚感

“这场三团联合演出的《十五贯》,是为武汉特别定制。”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此次在武汉的演出,老中青三代昆曲演员集体亮相,而且是计镇华老师带着徒弟们一起演出,“这出戏是不是计老师的封箱戏,不确定;但是在计老师的演出生涯中,的确是‘倒计时’。每一场演出都不可复制,才会有吸引力。我们希望能够留下一段佳话,跟着计老师的学生们到70岁时,也会回忆这段故事;而观众也能回味这段珍贵的演出,在记忆中留下历史时刻。”

有戏迷将《十五贯》比作“文物”,那么在复排这个经典戏时,是否“修旧如旧”?谷好好介绍,曲子还是那些曲子,演员还是得到传统的传承,戏还是“老”戏。但是环境不同了,从舞美制作、说明书还有宣传这些方面,来加强戏迷对老戏的认识,也会给老戏加入更多的时尚感觉。

此次带着团队来武汉参加戏曲节的演出,谷好好也深有感触,“武汉的戏码头品牌,是多年累积的文化底蕴形成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奢侈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小众戏曲做成大众产品,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