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3月6日讯(记者 林敏 通讯员刘方伟 程秀珍)承办宴席的厨师劝导操办事主少点菜品,不要铺张浪费。江夏区乌龙泉街道邀请“乡土厨师”加入乡村红白理事会,遏制农村大操大办现象,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乌龙泉街幸福村见到了今年53岁的徐啟亮。徐师傅是本村人,上世纪90年代从事餐饮业,2008年开始承办乡村酒席,是十里八乡知名的“乡厨”。
徐师傅介绍,过去乌龙泉当地的酒席曾经流行“四大碗”,一桌酒席基本由传统的一大碗红烧肉、一大碗全鱼、一大碗豆腐丸子和一大碗粉条组成。
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酒席也愈发丰盛,却逐渐出现铺张攀比的现象。有的村民经济并不宽裕,但受周遭攀比影响,“死要面子活受罪”,办一场酒欠一堆债的事时有发生,致使办酒宴成了农民的负担。
去年,乌龙泉街道开始狠刹农村红白事比排场、比阔气的风气,邀请“乡厨”加入红白理事会,在办宴席过程中劝导村民节俭办酒席。
徐啟亮介绍,现在他承办一场酒席大约400余元一桌,荤素搭配10个菜,包括红烧肉、全鱼、肉丸、烧鸡块,猪脚煨藕汤以及一些素菜等。“这一桌保证扎实,再多就浪费了!”徐啟亮说。
去年夏天,村里有一家找徐啟亮办婚宴,专门提出要“搞好一点”。除了提高菜的档次,还想增加数量。徐啟亮在定菜单时苦口婆心地劝,向对方保证菜绝对够吃,无需再加。“过去是条件有限,现在天天‘过年’,都不要油腻了,荤素搭配更爽口。”徐啟亮最终把对方劝住了。
幸福村村支书陈拥军介绍,像徐师傅这样走村串户包办酒席的乡土厨师,事主对他们既了解又认可,村民们更愿意听他们的意见。“村干部在人家办酒时去劝导节俭,人家口里不说,心里也不舒服。有时当面答应了,背后还是大办。”陈拥军解释,乡厨们第一时间介入,“掌瓢把子”的特殊身份又让大家信服,理事会成员不好说、不便说的话,乡厨们可以开门见山地做工作。
目前,江夏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已开始分片试点,邀请了36名乡村厨师加入理事会,积极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