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祉刚(右一)在工作室内对员工进行培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湖北日报讯 同样是在这样一个早春时节。15年前,杨祉刚背上行囊,进城务工。
3月1日,他登上开往“春天”的列车,赴北京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杨祉刚欣喜之余,更感受到一份责任与担当。
2月21日下午,刚从老家随县洪山镇云林寺村返汉的他,迫不及待打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整理春节搜集的意见建议。“我是一名产业工人,也是一名农民工代表,非常关注务工人员的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杨祉刚说。
杨祉刚是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一名钣金工。公司生产车间,一间玻璃房展示着各种操作模型,这是以杨祉刚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平时,他会在这里培训年轻员工。紧贴墙边的玻璃柜里,搁着他发明的各种操作工具:C型挑钩、扁头挑钩、十字拉拔钉……
刚到神龙公司时,杨祉刚是做技术含量不高的悬点焊工作。“焊钳有100多公斤,全靠体力操作。每天大约焊300台车,总计7500多个焊点,时间长了,臂膀酸疼得抬不起来。”杨祉刚回忆。即便如此,每当休息时,杨祉刚都会自学或向老师傅请教,钻研技术。一步步,他成长为公司有名的技术能手。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不仅仅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2月13日,抢在厂里放假前,杨祉刚召集了部分工友,一起说说心里话。
工友熊文峰抓住机会吐心声:“产业工人的工龄工资,能否像最低工资标准那样,每年由政府划定标准。”
杨勇提出:“一线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在哪里?希望能建立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让工人的职级和待遇挂钩……”
大家畅所欲言,杨祉刚认真记录。春节返乡,杨祉刚也不忘带上这个记事本。一圈跑下来,密密麻麻的笔记让本子变“厚”了不少。
零零散散的心愿汇集到记事本里。杨祉刚说,希望通过努力让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可操作,“只有这样,工友们的呼声才能得到有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