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汉央企创"雄安速度" 80天1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完工
2018-03-01 18:39: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夜色下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施工现场。通讯员黄鹏程 摄请

长江网3月1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通讯员刘晓霖 范宗臣 黄鹏程 芳青 宇太) 2月28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雄安新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现场,在汉建筑“国家队”中建三局负责总承包施工,仅用80天时间实现1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完工,创造了“雄安速度”。国内建筑领域众多新技术在这里大规模集中呈现。作为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工程,它让人们看到了“世界眼光”和“高点定位”,看到中国建造的发展趋势。

3000多名建设者春节不放假 80天完工8栋单体建筑主体

当天下午1点15分,长江日报记者乘坐高铁从武汉抵达白洋淀站,步出站房,便见“雄安人民欢迎您”几个大字。驱车从车站到项目现场的路上,可见“中建”“中铁”“中交”等多家建筑“国家队”标牌竖立在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楼顶上。有正在参与新区建设的企业,更多的准备参加雄安新区接下来的投标建设,容城的奥威路被当地人称为“央企一条街”,据说已有百余家央企入驻。

驱车10多分钟,就来到位于保定容城东部小白塔及马庄村界内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现场,8栋单体建筑已拔地而起,初具规模。

总建筑面积10.02万平方米,占地24.24公顷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承担雄安新区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是雄安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施工现场航拍图。通讯员黄鹏程 摄

中建三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副总经理范宗臣介绍,按照施工进度要求,项目部要在100多天完成10.02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全过程处于冬期施工并跨越春节假期,工期紧、任务重。为确保履约,项目部组织24小时施工,春节期间3000多名工人和400多名管理人员都没有放假,节后工人更是达到4000多人。

凭着十足的干劲,他们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开挖,20天完成5万米焊缝焊接作业,相当于6个珠穆朗玛峰高度;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相当于2个埃菲尔铁塔用钢量;1000小时实现7栋钢结构单体封顶,比同体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3倍。

多种“尖板眼”集中呈现

走进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边听边看,这里俨然是创新集中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在现场调度室内的项目大数据中心,硕大的显示屏上可以随时调取无人机航拍的施工现场画面,扫描二维码可进行VR全景观看;工程进度、工人实名制、实时环境监测数据一目了然。PM2.5、PM10、噪音、能耗管理(用电、用水)数据、近30天的污染指数、年度扬尘、噪音分析清晰呈现。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控各项数据。记者韩玮 摄请

中建三局雄安新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行政总监刘晓霖介绍,这是国内民用房屋建筑中首次大规模集中运用新技术的项目,多达30余项。

钢结构项目经理邢继斌表示,项目上的每一根钢构件上都有二维码和芯片,手机扫码后可显示生产厂家、制作日期、规格、重量、运输、安装等全部信息,实现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项目技术总监叶建表示,项目所有建筑都采用“搭积木”式装配式建造方式,大大提高建筑品质和速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项目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水收集,污水自主净化;无需空调,而是向地下打入120米深、直径15厘米的1510口井,实现与深层土壤热量交换,满足供热、制冷。

模块化集成装配式房屋建造如同搭积木。记者韩玮 摄

  未来新区内将有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快递和无人超市

中建三局雄安新区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是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的率先呈现,将成为新区建设推进新技术、新理念的“样板”。据悉,今后新区内的建筑也将以装配式建筑为主。

此外,未来新区内还探索智能城市运营新模式,在这里,集合了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交通等“尖板眼”。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快递、24小时无人超市都将出现在雄安新区的园区内。

到2020年,新城雏形初步显现,骨干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年,一个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将显露活力。

链接:老工人感慨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到雄安新区建设之变——雄安“第一标”折射改革开放40年变迁

54岁的宋福生是中建三局一公司的老员工,曾经参加过代表“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如今他成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二工区质量总监。从当年的“第一高楼”到如今的雄安“第一标”,他感慨“变化很大”。

“以前机械很单一,主要靠人海和塔吊,如今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上,技术进步得太快了。”宋福生说,现场大型机械数十台,有时上午和下午施工现场都呈现两个样。盖房子前先用三维建模型,优化施工工艺;盖房子也如同搭积木;一些很难焊的地方用焊接机器人提高功效五六倍。“因此有了‘雄安速度’,当然也更讲求质量。”

技术进步了,50多岁的宋福生也在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主抓质量管理的他不得不学习电脑,学会运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来监控质量。

不单追求速度,更关注人的安全。“在安全方面管理特别严,为工人考虑得很细。”这是记者在雄安项目采访多名工人,他们的切身感受。2月28日采访当天正巧赶上新入职的一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项目工地附近的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内,工人们要完成30多项安全体验并填写“三级安全教育登记卡”后才能上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