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仙女”木兰山下传承耕读文化
2018-02-23 11:43:0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文俊)春节,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一群穿着唐装的小朋友在外教老师带领下,挨家挨户给老人们拜年、包饺子、舞龙。“这是节日里的文化活动。”25岁的董琴介绍。她曾是服装设计师,也是“心湖”团队7名女性合伙人中最小的妹妹。

3年来,木兰山下,7名来自文化教育、珠宝行业、房地产、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武汉城区女性,自费筹建乡村公益书屋,打通乡道,成立关爱空巢老人基金,带动村民就业60余人。她们流转土地2000亩,植树数万棵,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近百余场。

她们给这块土地取名“心湖”,梦想将这片土地打造成木兰故里最靓丽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棉花夫妇”重拾耕读

清晨,太阳从村庄的炊烟和柴米油盐间升起。走在乡间小路上,遇到村民,李霞和董琴亲切地打招呼。养殖户万海峰远远看见她俩,开心地迎上来:“去年,多亏你们帮我在网上卖鸡蛋、卖鸡。”

李霞是团队中的老六,穿着墨绿色大衣。曾是成功钢材商人的她,在心湖的多人宿舍一住就是3年,周末才回到武汉城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问:“您家人没意见吗?”李霞说,“老公平时挺支持我的。”

双泉村刘乐港湾宋传和一家,爹爹腿脚不便,婆婆瘫痪在床,30多岁的儿子是个精神病人。心湖团队每月要去他家一次,带上生活物资,陪伴聊天,帮忙打扫卫生。董琴告诉记者,高龄空巢老人缺的是陪伴和暖心,缺的是买回生活物资的行动能力。关爱老人,是1500余年木兰文化中“孝”元素的传承。

李霞和董琴来到大余湾,源于“棉花嫂”和“棉花哥”的感召。

走进山环水抱的大余湾,五口水塘像五只宝葫芦,寓意着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几百年来,大余湾的祖训仍影响着世人。棉花代表着洁白与温暖,被村民称为“棉花嫂”的余小琼是大余湾人,她带着丈夫“棉花哥”回娘家探亲。两人常去看望塆里的老人,听老人讲述木兰故里和大余湾的人文历史。

2009年8月,“棉花夫妇”辞去稳定工作,卖掉市区的房子与商铺,带着资金来到大余湾,两人修缮闲置多年的村小学校舍,用5年多时间整出很具文艺范的大余湾耕读青年客栈,建公益书屋,修国学大讲堂,请国学老师为村里孩子讲课,专注文化艺术活动交流。

钟情耕读文化的人们慕名而来。他们在土地上劳作,在田间画画,在篝火边弹唱。也有人想留下来实现梦想。

“七仙女”乡村逐梦

穿过果林,越过山坡,一间古朴雅致的书屋出现在眼前。这是心湖团队筹建的心湖书屋,面积600平方米、藏书4万多册,将于5月开放,这也是心湖团队自费筹建的第二间乡村公益书屋,免费提供给村民阅读。走进书屋,40岁的村民郑绪权正在整理杂物,打扫卫生。“这几天没事,我每天都过来看看,这是为村里造福。”他是书屋的义务守护者。“书屋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收集的当地有记忆的老旧材料。工人不够时,阳光姐带着我们一起搬。手不知道磨破多少次。”董琴说。

被称为“阳光姐”的是昙华林武汉探路者国际青年旅舍创始人宋秀丹。2015年4月,被晴耕雨读生活方式打动的宋秀丹领头,与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的黄陂伢黄芳、“棉花夫妇”组建心湖团队。随后,邵庆生、赵曼卉、李霞、董琴4名来自文化教育、珠宝、房地产、艺术设计领域的女性相继加入,憧憬着传承耕读文化。

在黄陂区政府支持下,心湖团队承包茶园200亩、流转土地近2000亩、大面积植树约3万棵;带动周围农民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打通、拓宽乡村观光线路,方便十几个村塆的村民出入。组织周边村子的孩子参与国学培训、心湖朗读、美术写生等活动中。她们为保护大余湾的民居、民俗与民风不遗余力鼓与呼。

被村民们称为“芳姑娘”的黄芳,即使在孕期也每天守着心湖,生完孩子一个月就下地工作,在光谷上班的丈夫每个周末过来陪伴她和女儿。“棉花嫂”“阳光姐”“芳姑娘”、邵庆生、赵曼卉、李霞、董琴,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七仙女”。她们,成为木兰山下一道独特风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