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2月22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去年是处于产品试制阶段,今年主要目标是量产。”2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数字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张海鸥教授夫妇大清早就忙活开来。张海鸥教授说,今天他们两人做的是实验室开工的准备工作,算是热身,明天学生们将陆续到岗。
2016年7月,由张海鸥教授主导研发的一项金属3D打印技术“智能微铸锻”,在3D打印技术中加入了锻打技术,成功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锻件。该成果打破了3D打印行业存在的最大障碍,开启了人类实验室制造大型机械的历史,并将给全球机械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创新。
据悉,张海鸥团队的技术成果先后引起国防军工以及美国GE公司、欧洲空客公司的关注,并签订合作协议,为对方提供3D打印产品。
“春节是在汉川岳母家过的,大年初五就上班了。”张海鸥教授介绍,团队其他成员都被他放假回家过年去了。去年产品的试制已经告一段落,今年将主要面向量产,提高规模效应。
张海鸥夫妇的家离实验室很近,用张海鸥的话说就是“700米,1300步”。即便这么近,他们还是觉得耽误时间,索性搬来一张行军床,困了就在实验室里躺一躺;平时学生们都是“四班倒”,而两位教授却始终“在一线”。
1998年,张海鸥和王桂兰在日本东京大学分别完成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归,共同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夫妇俩被华科师生尊称为华科的“居里夫妇”。
两人为工作忙到什么程度呢?“一年在家里只做一次团年饭。”王桂兰说,家里厨房基本不做饭,两个人一年四季吃食堂,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