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型校园巡回招聘在华中科大启动。记者郭良朔 摄
长江网1月3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章鸽)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17年,武汉居民收入增长,保障水平提高,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当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42元,增长9.21%。
据悉,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到2018年,我市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实施指导性最低年薪留住百万大学生
再过半个月,谭冲就要揣着新发的工资回江西南昌老家过年了。
2个月前,他见证了一场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签约仪式。
去年11月底,武汉市举行“部分企业新进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集体合同首批签约仪式”,共有50家各类企业的100多位企业家、职工代表及新留汉大学生代表参加,44家各类企业现场签订集体合同,在全市各类企业中率先落实新进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
谭冲所在的航发集团也是其中之一。
2017年刚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隧道工程专业的小谭,一进入航发集团下属隧道公司,就享受到了这一城市福利。他说,“把工资待遇标准通过集体合同的形式进行保障,让我们留汉大学生们感到特别安心”,荷包充裕,让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上,多了更多的动力。
武汉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工会签订,合同签订后,最低年薪标准将不再只具有“指导意义”,还多了法律保障,“按照合同约定,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试用期满后,企业为其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年薪标准”。
武汉拥有89所高校和130万大学生。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武汉市委市政府开启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提出“专科生4万元、本科生5万元、硕士生6万元、博士生8万元”的最低年薪指导价,以吸引更多的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用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彻底打破武汉培养大学生却留不住大学生的尴尬局面。
目前,2017年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30.1万人。
去年11月2日,武汉发布首批31662个“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校园招聘岗位,所有岗位的薪资全部达到最低年薪标准,其中年薪10万元以上岗位近万个。此后,武汉在本地及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开展20场校园招聘活动,累计供岗11万余个,达成意向3万余人。招聘中,最低年薪标准写进了合同。更多像谭冲一样的年轻人,通过招聘留在了武汉。
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全国
“我今年退休工资又涨了,2580元,10多年涨了1400多元,翻了1倍还拐弯,这样在企业干了一辈子,也值!”29日,在家琢磨着给小辈包压岁钱,家住江汉区横堤社区的朱女士顺带算了笔账,顿觉幸福感倍增。“2000元的社保退休金,我一个工人,退休工资都和公务员退休的老伴差距也不是蛮大,感觉到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
2017年,武汉老百姓荷包更暖了,这一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而武汉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9.21%,跑赢全国。记者还注意到,武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的增速跑赢了8.0%的GDP增速。
相关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是建立在2017年6.9%的经济增速和经济结构调整向好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这是武汉落实中央‘两个同步’原则,即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实现。另外,一系列居民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7年,武汉连续第13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约为2650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最初的月均100元提高到270元。
当年,我市出台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2018—2020年)。计划提出,到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8万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左右。
按照增收激励计划,武汉还将逐步提高武汉市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失业保险金标准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到2020年,城镇职工净增参保120万人次以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法定量化制度,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和40%。
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转化收益最高九成以上归个人及团队
上月,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但斩获“湖北省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其发明专利“一种孔隙率可控的多孔碳化硅陶瓷的制备方法”还摘得“湖北省第十届专利金奖”。
而该专利曾为高校研发团队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
去年年初,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组(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依照相关法规,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
这是《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通过后,该校首次将九成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研发团队。
省市不断出台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去年5月,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具体说来,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高校院所与职务发明人(含发明人团队)之间通过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方式,对新产生的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高校院所与职务发明人就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申请知识产权的权利签订协议,可按不低于3∶7的比例共享知识产权。
该政策全面试行后,将进一步探索和推动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彻底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枷锁,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而在科技人员密集的东湖高新区,出台了“新黄金十条”政策,除提出按“三七开”比例分割现有知识产权,保障创新者利益外,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实现向企业转移转化的,按照实际成交价的3%给予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补贴,每年每人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提高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重,需要高校、企业、金融、政府四方合力。2017年,我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并组织了4场科技成果转化专场。如武大专场上,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业富的一项乙肝“净血术”成果获得了千万投资,该次专场共签约26个项目,总金额超14亿元。
提升兜底保障能力 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超过10%
“今年武汉最低工资涨了以后,老板把我们的工资也涨了150元,还是蛮好的。”29日,在沌口一家家常菜馆当配菜员、53岁的陈银娥,开心地搓手说,以前的工资是每月1850元,包中晚餐,现在涨到2100元了,她说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还能时不时涨一下,“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2017年,武汉中心城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750元,最低工资标准接近2000元大关,4个新城区上调至1500元。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2.9%、13.6%。
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对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本来就高于最低工资线的企业影响不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影响较大,例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小型餐饮的部分工种的工资会涨,制造业一线蓝领的底薪和加班工资也会水涨船高。
妥善安置去产能行业的分流职工,为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化农民工劳动环境,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武汉相继开出一系列“劳有所得”民生清单。
在我市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中,为推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等就业技能。48岁的武钢集团职工胡艳玲,家庭负担较重,生活非常困难。得知自己被分流,她非常失落,感觉生活失去了依靠。“很快,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就知道了情况,主动对接我。”根据家庭情况、工作技能和就业意愿,胡艳玲免费参加了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她申请了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开起了一家通信器材超市。现在,超市已收回成本,每月盈利6000多元。
此外,我市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技能培训成果政策,在取得相应证书后按技师2000元、高级技师3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依法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企业,按照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70%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