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大山深处的她奋力打拼 柴火豆腐“磨”出脱贫路
2018-01-24 10:51: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向小燕一家人在豆腐坊前笑对未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黄海涛 黄魁)1月13日,天刚蒙蒙亮。远安县鸣凤镇南门村5组,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里,36岁的向小燕与丈夫李文明已忙碌起来。

浸泡豆子、磨豆子、兑水过滤、煮豆浆、再过滤、凝固、放入豆腐槽压成形,7个步骤一个不能少。“我们是纯手工制作,豆腐鲜嫩可口。快过年了,买豆腐的多,生意好,经常忙到深夜。”向小燕说,为早日脱贫,做豆腐、卖豆腐已成为她家主要收入来源。“有国家的好政策,靠自己的努力,好日子有盼头。”她逢人就说。

前些年,向小燕可没这精气神。父母年老多病,丈夫又患糖尿病。2008年,出生不久的大女儿患上脑瘫。“当时全部心思都在大女儿身上。”向小燕说,她带大女儿四处寻医求药,在武汉住院5年,花费近70万元,积蓄用光不说,还借了外债,生活举步维艰。

怎么办?她萌生出自主创业的想法。

柴火豆腐是农村特色,更是向小燕的拿手绝活。2015年4月,“小燕柴火豆腐”作坊正式开张。

每天凌晨3点起床,做豆腐,6点准时将豆腐装上三轮车,放着《小苹果》,走街串巷吆喝。

尽管豆腐口感好,价格也公道,但由于地方偏远,知名度小,卖得并不好。“那时,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生意又不好,身心俱疲。”向小燕说,她曾打起“退堂鼓”。

南门村村委会得知此事后,伸出援手。不仅免费为“小燕柴火豆腐”做起一块大大的招牌,还在网上帮她做广告。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小燕柴火豆腐”渐渐有了名气,买豆腐的人多了起来。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她家还享受了低保、光伏发电、参加电商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如今,靠卖豆腐,她家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是2014年之前的10倍多。“今年,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也批下来了。正在找门店,想在县城中心开店,同时在网上销售,生产更多种类豆制品。”向小燕说,她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小燕柴火豆腐”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小作坊的火炉边,丈夫张罗门店生意,两个女儿跟在妈妈身边,向小燕一脸幸福。

  湖北脱贫攻坚大数据

  (数据来源:省扶贫办)

2017年,全省91.7万人脱贫,1013个贫困村出列,预计可实现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派 出17487个 工 作 队 、83201名干部驻村帮扶,实现4821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省市县三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2.66亿元。全省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2万元降低至5000元。落实困难家庭学生资助资金27.79亿元,惠及学生140多万人次。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平均达到4646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平均达到8750元、分散供养标准平均达到8377元。2018年确保完成104.6万人脱贫、963个贫困村出列、17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代表委员点评

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主任胡超文:我省扶贫工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方面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掌握政策、享受政策,持续脱贫;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效防止返贫。

省人大代表、远安县常务副县长唐厚胜:“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穷,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志气,引导贫困群众放宽视野、激发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同时,发掘向小燕式的典型,坚定群众脱贫信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