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有秘诀夕阳也温馨 武汉高校寿星多
2018-01-23 15:37: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策划罗欣 采写记者 张屏 贺俊 通讯员 吴江龙 邹星 程毓 彭柱武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武汉高校寿星多,有没有数据支撑?

答案是:有。

在武汉大学,6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约7000人,80岁以上1652人,高龄老人占老年人比例约24%;在武汉理工大学,60岁以上4427人,80岁以上840人,高龄老人占比约19%; 在湖北大学,60岁以上1300多人,80岁以上285人,高龄老人占比22%;在武汉科技大学,60岁以上1203人,80岁以上438人,高龄老人占比36%……

“全省高校共有6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约4万人,其中80岁以上占比20%左右。”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

而武汉市民政局刚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该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13.2%。

高校为何寿星多?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通过采访,试图揭开背后的秘诀。

武大离退休摄影协会会长周曼莉,展示协会为学校老寿星们拍的祝寿照

  老龄化来了寿星自然更多

“寿星越来越多,最重要的原因,是老龄化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民政部去年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逐年提升,从2009年的12.5%增长到2016年的16.7%,“老年人变多了,老寿星自然也多。”

省高校离退休工作研究会负责人刘子焱的感受也是:离退休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大。他介绍,我省近60所公办高校中,离退休人员最多的是武汉大学,6900多人,还不包括下属的三家医院; 第二名是华中科技大学,6100多人;第三名是武汉理工大学,4200多人;第四名是华中师范大学,2400多人;第五名中华中农业大学,1629人。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具有稳定的收入、较好的社会和医疗保障,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寿星们总体上生活比较安稳,有子女陪伴,没有子女在身边的也雇请了专人照顾,基本解决了因年老体弱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湖北美术学院离退休处处长夏新兵说。

武汉大学集体祝寿现场 武大离退休摄影协会提供

  退休后寻梦继续发光发热

“高校离退休人员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在需求方面偏向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武汉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彭若男认为,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最重要是要做到“老有所为”。

“湖北省高校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想了不少办法让老同志发光发热,有省高校老年协会,有老教授协会,每所高校还有关工委,老同志有很多舞台。现在不少老教授、老专家还在搞科研,或者在民办高校继续教学,越活越年轻。”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大学,有面向离退休老同志的科技成果评选,去年共100多人申报,学校专门为获奖老专家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在湖北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们多次筹办“手牵手、代代传”儿童画展,为“艺二代”站台;几乎所有高校经常请离退休老专家与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为大学生答疑解惑。

许多老专家,更把退休当做人生的新起点。今年满80岁的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黎德扬,退休后继续追梦,发起组织了相关学术研讨会,每年出版论文集,还在全国各大高校、企业等宣讲“文明生态”50多次。如今,他已出版两本专著,目前正在撰写第三本,“我经常锻炼,身体很好,每天写四五个小时,一点也不累。”

武汉大学集体祝寿现场 武大离退休摄影协会提供

  高校校园里敬老风气浓郁

如今,集体祝寿已经成为武汉各高校的“标配”,时间安排不尽相同,大部分在重阳节当天。

“现在集体祝寿的声势越来越大。这不,明年过寿的一位老教授给我打电话,说到时一定要提前通知他,他好从加拿大飞回来参加。”武大离退休处处长彭若男说。

日常生活里,各高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与老人们紧密相连。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处副处长张毅介绍,该校每年召开两次校情通报会,向老同志代表讲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变化,每个月还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目的是让老人们也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他们同样是学校的主人公。”

“2016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2017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高校对离退休工作也空前重视,很多学校出台了相应文件。”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说。

彭若男介绍,2018年,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预算,由250万元增加到了350万元。

武汉大学集体祝寿现场 武大离退休摄影协会提供

资源善利用老人们忙不赢

“你猜我们老年大学今年开了多少个班?75个!”彭若男说,在老人们的强烈要求下,老年大学今年开设了摩登舞基础班、瑜伽班,还增开了声乐班,“从前火爆的电脑班只有两个人报名,开不成了。倒是有很多人报名上手机班,学习怎么玩手机。”

武汉大学老年大学就开在校园里,一年上32次课,学费仅160元,但请来的老师都是学校的知名学者。

在武汉,离退休老人众多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老年大学,很多老人甚至舍不得毕业。

由于老人集中、文化素质高且各有专长,“老帮老”成为高校志愿活动的特色之一。武汉大学今年的集体祝寿上,寿星们收到的生日照,就是由该校离退休摄影协会义务拍摄制作的。“白天拍摄,晚上修片,还要到汉口找最便宜的洗相馆,那些天我都忙到凌晨两点才睡觉!”62岁的协会会长周曼丽说,因为摄影师也是学校的老同志,寿星们都特别放松,拍照效果很好。

武大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接近75岁。银发志愿者们经常为需要帮助的老伙伴们购物、拿药,接送他们看病,替他们找保姆。“去年3月,我们四五个志愿者推着轮椅,带一对老夫妇坐地铁逛洪山广场。他们腿不好,几年没下楼,这下可高兴了!”志愿服务队队长、84岁的张清说,他们平时很忙,队里还有老同志刚被评为武昌区最佳志愿者。

“幼帮老”也很常见。记者了解到,武汉各大高校都会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对年老体弱、孤寡空巢、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人进行上门服务,陪老人们聊天。

  高知重养生善于健康管理

记者采访的各位寿星,都有自己的生活小秘诀。

102岁的胡狄,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抗战,身体底子好,90多岁还每天练2个小时书法;

101岁的李鸿恩,30多岁时能在东湖游个来回,如今爱吃杂粮馒头和苦瓜,99岁还养花种菜;

101岁的余其渊,年轻时爱踢足球,参加全国运动会得过奖,多年来是校运动会上的常客,如今还念叨着要学外语;

99岁的刘依闻,70岁退休后到全国各地写生,90岁还在创作,如今每周会跟女儿打打麻将;

还有我们熟知的那些高寿的大家们:被誉为“老武汉大学最后一位教授”的公立华先生102岁去世,生前从不大吃大喝,三餐有规律,注重生活品质,喝的豆浆都是自己用黄豆打的;98岁去世的韩德培先生,不抽烟,不喝白酒,偶尔喝点红酒,严格遵从生活规律;武大目前最高龄寿星刘绪贻先生已经105岁,100岁时每天要在书房沙发午睡1个小时,起来后继续工作,下午5时30分左右下楼散步……

武汉大学医院廖皓磊教授,连续为武汉大学老年杂志《珞珈老年》开设养生专栏4年,是老人们的好朋友。他分析,高校寿星多,是因为这里的老人们知足常乐,天天快乐不贪心;知书达理,理性生活不放纵; 知识养生,规律进餐不滥吃;知情知音,兴趣广泛不滥情。而高校绿化好、年轻人多的环境,也有利于老人健康养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