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月17日讯(文/刘洪波)“万物皆备于我”,是很多人的一种思维倾向,只是这个“我”,有大有小而已。把这个“我”理解为个人的自我,那就是自私;但倘若理解为大的群体,甚至人类本身,那就不再像是自私了。
人类拥有“万物灵长”的自豪,很容易把自身作为自然演化的目的。人类的出现,有时容易被理解为演化的终点,即使下一步还要演化,那也是人类自身演化到更高级的阶段,使人类拥有更优秀的子孙。既然我们是万物灵长,所以天然可以按照有利于人类的方式取用或役使自然界的一切,这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权利,甚至是权力。
因为智慧的存在,人理解自己是自然演化的最高级形态。“人猿揖别”,是一个客气的说法,揖别之后,世界就要以人的方式来改变,甚至以人的方式来存在。“人从自然界挣脱出来”,把自己摆在最高的位置。我们认为人类才有能力体验时间,而其他的东西要么根本不具备体验、谈不上体验,要么只能在时间里顺流而下,不自知地拥有延续生命的本能,而不具备主动改变命运的意识,根本上说,人拥有意志,动物没有意志,其他种种东西,连感官都没有。
我们认定人的独特性,包括语言、文化、劳动、制造工具等等。这些后面都有时间的影子。制造工具,意味着制造一种非即时使用的东西,一些动物可能在某个具体场合就地取用一些材料来获得食物,猿猴可能会扔石头,但人类制造工具不是为了当下使用,而是为“下一次”使用它,为很多个下一次反复使用它。制造工具,表明人类预见到未来,这便是时间感。
人类的劳动,经常不是因为现在已经饥饿或者寒冷,而是为了饥饿和寒冷到来时有所准备,劳动中涉及到劳动组织和计划安排。计划安排是因为人类知道时间会源源而至。语言和文化,是比制造工具和从事劳动更加高级的人类行为。语言不只是发出声音,而是使声音具有丰富的意义,后面包括发声器官从动物嘶吼改变到发出更多的声音来,还包括使声音具有表达概念的能力,由此,形成概念的能力,也就是从现象中抽取共同特性的能力也必须具备。文化比语言更加具有时间属性,因为文化的要义就在于传承,从一代传给下一代。
所有被认为人类独有而动物所不具备的特征,都可以追溯到“时间感”,因为人类具有时间感,所以能够发展出诸多不同于动物的特性来。感受到时间,就是感受“非当下”,动物可以感受当下,而人可以感受到“非当下”,感受到过去,尤其是未来。感受到时间,又是在个体的经验上感受到“自我”,以及在群体的经验上感受到“我们”。产生“我”的意识,意味着体验生命的延续性,产生“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这不仅是对个体作为生命的持存性的觉悟,而且包含了对生命代际延续的体认。
人类刚开始揖别动物时,面对的生存竞争,主要是在人类与环境之间展开的,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天与地,也包括其他物种。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说这是一种自然的结果,那么设计完整的食物链,则是人类从自然采集和渔猎进入农业时代以后的创造,除了人,我们没有发现其他生命形式发展出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农业的出现,可以认为人猿揖别的最后完成,因为这显示人开始主宰自己的生存,而不是凭着动物性的搏杀,不再与动物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耕种有时,收获有时,农业需要非常精密的时间控制,需要对时间规律的足够了解。工业时代以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和更加精确的分割运用而生活,整个社会越来越依靠时间约定而不是自然天时来运转。
我们说到只有人类才拥有时间感时,这几乎是一种人类共识。如果换一个说法,说只有人类才谈得上时间和拥有时间,恐怕就会有很多人不赞同。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不管我们是否感受到时间,时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山川大地和动物植物在时间之中而不自知,而人类对时间有所知而已,这就像说规律一样,它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是否认识它,我们不认识到它,它一样存在。一直以来,我们是这样看待时间的。
然而,如果对体认和感受时间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说人类才拥有时间,也未必不可以。例如,我们说人类才有语言、人类才有文化、人类才有工具、人类才有劳动等等,都是因为人类所特有。有人可能说,因为这些东西自然界没有,是人类所创造的,所以我们才说它只属于人类;至于时间,并非人类所创造,也在人类的创造能力之外,是人一降生和出现就存在着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时间是人类所独有的。
那么这涉及到的是时间怎样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万物都在时间之中,也可以说万物不过是在运动之中,但运动不等于时间,运动产生变化,但变化也不是时间。至少对所有其他事情来说,时间不具备意义。沧海桑田,是人的感受;对沧海桑田自身,变化只是变化。无论在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那里,“时间”并不是一个像我们在生命过程中所体验的样子,它仅仅是一个参数,没有不可逆的方向。这就是说,生命时间、生活时间与“科学时间”具有很不相同的特性,至少生活时间的本质是人。人的高度,在于时间,或者次而言之,产生于“时间感”。
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