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推“美好生活共享空间” 最美地盘等你约
2018-01-10 10:2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共同打造的“美好生活共享空间”位于解放公园内

小朋友们的手工作品点缀在“公园大课堂”自然教室里,让空间灵动童真、趣味盎然

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的《武汉城市系列明信片》,极具本土特色的词语让人倍感亲切

长江网1月1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彭毓颖 蒋哲 万凌 通讯员唐闻 图:记者胡九思 摄) 窗外绿树成荫,屋内阳光明媚,亲民艺术与自然在此相遇,相同话题的人在此相逢。9日,武汉首个“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在解放公园面向所有市民免费开放,将美术馆搬进公园更是全国首创。

为了给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市民在公园实现交流沟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与长江日报携手,在解放公园打造我市首个“美好生活共享空间”。这是武汉公园从输出园林生态环境向提供文化创意场景的转型之举,针对公园不同人群,分为4大功能区,分别是公园美术馆、公园大课堂、市民园长之家以及家庭园艺“花巢”,市民在此可以享受免费艺术展览、入驻文创孵化、参与自然课堂、加入公益服务、学习家庭园艺。9日空间一经开放,清新文艺的氛围便引得不少游客走进游览。

“在公园也能欣赏到这么优秀的原创艺术展!”市民黄先生参观了公园美术馆后由衷感叹,“过去都是在武汉美术馆看大师作品,现在公园中看到这么多大学生的新锐作品非常新奇有趣。”据了解,“公园美术馆”为全国首创,吸纳武汉千万大学生的创造力,开辟校友众创工坊,让公园成为文化创新创意的发源地。

“公园美术馆”第一期展览主题为“字绘武汉×五校大学生文创作品联展”,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字绘武汉”团队创作的近百幅展现武汉城市特色的字绘作品,用一字一景,描绘出城市记忆与乡愁。此外由武汉工商学院、湖北商贸学院、城市职业学院、武汉传媒学院、长江职业学院五校大学生原创的艺术作品,则以生活为蓝本,展现了最具武汉特色的亲民艺术。

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6级2班学生付金蓉的手工装饰画作品《一秒》,第一次走进美术馆展出,她非常有成就感。她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没想到自己稚嫩的作品还能走出校园,到武汉最美的城市公园中公开展示,这里将成为她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公众对作品的反馈,将会帮助她以后做出更好的作品。

与美术馆相邻的“公园大课堂”自然教室,是一个集阅读与亲子趣味互动一体的“阳光房”。空间一隅是洒满阳光的自然阶梯教室,窗外林荫葱郁的庭院成为了花园书吧最美的自然背景。家住解放公园附近的李女士常带着孩子逛公园,一直关注着“美好生活共享空间”的点滴变化,她终于在公园里找到了一个自己和孩子都能参与的空间,孩子可以参与自然学习,自己也非常享受这样一个舒适的文化空间。

除此之外,“市民园长之家”所展示的公益服务,也为家中老人提供了参与社会的机会。

据了解,“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是武汉公园首个“全年龄友好型”空间,为各类人群提供“跨界交流”的可能与选择,并将作为美好生活的一个“样板间”,成为一种模式在全市公园推广。今起,对有文创作品、有自然教育需求的社会人群全面公益开放,这里提供有180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区,140平方米的自然教育区,以及为公园提供志愿服务的市民园长之家,供公众预约使用,预约平台:“武汉公园客”微信,工作人员对于使用者预约需求,会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和沟通。

让公园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选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已经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的“硬需求”,转向多样化、多层次的“软需求”。

随着“美好生活共享空间”的启用,公园体验成为了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在新的语境下,公共服务对社会生活更为关切,旨在真正理解和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是一次尝试,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借由这个平台的搭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民众在此交流沟通,让此地变成知识传播和情感交流的互动载体。

以空间功能设计解决城市公共服务的新尝试,给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针对性地塑造了公园的不同内涵,在这个空间中,每个人获得的体验感与过去记忆中的公园所能给予的大为不同。而公共服务供给兼顾情感的愉悦与满足,正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是一个“样板间”,在未来的实践中,它将形成一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公园。借此,公园将成为重要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一,一方面,公园通过举办沙龙、展览、活动,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交往进行参与和关切;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通过对“共享空间”的体验和沉浸,重塑对社会生活的热情。

让生命的不同阶段彼此照面互相理解

9日,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长江日报打造的首个“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在解放公园启用。围绕“美好生活共享空间”以及以空间功能设计解决全年龄友好命题的新尝试,活动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探讨类似空间的发展前景,梳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思路。

罗小茗

张执浩

陈鹤

程世丹

王瑞合

周丹薇

宋洁

徐郑冰

  激发人们对生活整体的想象力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研究员罗小茗从日本科幻小说《百年法》所揭示的社会危机谈到,商业社会以消费能力对人群进行区分,老年人和非城市人口因为消费水平较低,所以往往被城市划为不受欢迎的群体,但一个没有老年人的社会其实是可怕的,因为年轻人无法想象其将来老去的生活状态。一个离开了老龄产业的利益驱动,离开了被迫应对老龄化问题,就无法思考老年对于社会的意义的城市,实际上是一座不成熟的城市。

罗小茗据此提出,共享空间可以让生命的不同阶段彼此照面,从而相互提醒和体谅。全年龄友好理应致力在一座城市中创造不同年龄、阶层和文化的人群彼此遭遇的机会,由此激发所有人对于生活整体的想象力。

  公共空间诗歌从地下转移到地上

作为湖北文学圈的领军人,著名诗人、作家张执浩近年来致力于在公共空间推广现代诗歌,用实际行动消解文学尤其是诗歌对于公众的傲慢态度,与普通市民共同分享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史。由他策划并发起的地铁·公共空间诗歌朗诵会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他自豪地介绍,公共空间诗歌从一开始只有200多块广告牌,遭到市民的反对,到最多的时候,武汉轨道交通站点内共有1500余块充满诗意的广告牌,连保洁阿姨都能背诵几句现代诗,这么大规模的公共空间诗歌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诗人、作家也是公民,要学会介入到公共生活中去,将文化理念推广到公共空间,再把公共空间作为平台传播理念。

下一步,张执浩准备将公共空间诗歌从地下转移到地上,让公众在公交站点、东湖绿道、城市公园等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遇见”现代诗歌。

  共享空间是公众生活的必需品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认为,在城市公园打造共享空间,体现了大武汉的包容心态、以人为本的情怀以及整合拓展资源的能力。

首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体现了城市更有文化、更文明的定位;其次,城市主动契合公众的需求提供服务,而不是被动消极地等待市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再则,以相对较低的投入盘活现有的公园资源,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对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虽然做起来很难,但必须要做。

陈鹤进而解释这种行动的必要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老年人群被贴上了各种并不友好的标签。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缺乏共情力和协商力。要打破这种隔膜,光靠网络交流不行,必须在公共空间面对面地协商。所以,陈鹤认为,对于公众生活而言,共享空间不是装饰品而是必需品。她考虑把自己在高校开设的公选课《教你学开会》移植到解放公园的“美好生活共享空间”里面来,让老人和小孩一起学习协商议题。

全年龄友好型城市具有战略意义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程世丹认为,“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标志着武汉对公园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境界,以前我们过多地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对园林部门的考核集中在绿化量上,现在进一步对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这也促成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依据西方理论“城市既是磁器也是容器”,“容器”指的就是公共空间。如何让一座城市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公共空间。城市公园不仅是公共空间,还是公共活动场所。在中国,公园里的人群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逐渐失去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公园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所在,而公园的逃离属性与城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为都市人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地方。

程世丹认为,上海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年轻人,主要在于其浓郁的小资情调。而武汉在城市公园打造“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既提升了公共生活的品质,又具有城市特色,也能吸引大量年轻群体。目前,这还是一个项目,将来可能会发展成城市战略,武汉将从各个领域全方位接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

  阿里巴巴基金会或将参与合作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瑞合认为,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开展的市民园长和公园大课堂活动,在公益道路上走到了前面,思考深入,而且投入少、收益大。通过对公众的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公园不仅绿化了生活,更活化了生命。这次提出“美好生活共享空间”的概念又具有融合性和创造性。阿里巴巴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希望参与合作打造共享空间。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专家周丹薇以该企业曾经做过的自然教育项目为例,提议吸纳社会组织参与打造共享空间,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增加参与度,并激发各方的力量,而不是单一孵化某个项目。她又以“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为例,谈到尤其要挖掘所谓弱势群体的优势,让城市和农村的老人把自己过去的经验传统文化传承给年轻人,一方面激发了老年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使得优良品质得以继续传承。

  邀请公众参与设计公共空间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洁介绍,2016年“新城市议程”提出共享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在此框架下,联合国把提供安全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她分析,从社会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交往活动的场所,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经济角度来看,公共空间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从生态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为人类抵御各种灾难。由此看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

基于以上考虑,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和联合国人居署连续两年开展关于公共空间的合作项目。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之初,广泛听取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打开设计者的思路,也能提高公共空间的实用价值。

“美好生活共享空间”的尝试,以及让市民参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做法,都是为了让城市空间更美好,倡导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的住区,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可以推广开来。

为大学生创造展示平台

正在“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公园美术馆”展出的《字绘武汉》作品展主创徐郑冰,是来自武汉工商学院的大学老师,他谈到,由于美术馆和博物馆有较高的门槛,普通大学生表达自己对城市热爱的作品,很难接受公众的检阅并传播。对高校而言,公共空间将成为第二课堂,能够展示学生作品,让市民检阅,而后还可以进行修正。

虽然公园和景区对于本地市民的吸引力不大,但创作艺术作品会促使本地人去采风,进而带动更多的外地人来参观游玩。武汉有着丰富的公园和园林景观,这给设计师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源泉。而武汉城市公园打造的共享空间美术馆恰好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场所,让市民有机会展示自己,有文化创意的大学生也可以把这里当成校外课堂,获取知识,经受锻炼。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