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个长江青年城动工 可八折买房的大学毕业生社区
2017-12-19 11:17: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开工现场 记者张隽玮 摄

长江网12月1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张隽玮 郑汝可)探索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19日上午9时,武汉首个长江青年城正式开工。这是武汉地区首个可以低于市场价、八折购买的大学毕业生居住社区,为大学毕业生人生出彩搭建最初的生活舞台。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位于汉口北大道和318国道之间,临近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从地铁1号线终点站汉口北步行至项目用时约15分钟,距离1.2公里。站在工地上,眼前就是1号线。

开工现场 记者张隽玮 摄

长江青年城是以共享互联为核心,以智能科技为支撑,以创新创业为特色,以产城融合为亮点,可以工作、可以学习、可以社交、可以创业的大型青年居住创业社区。项目开发商卓尔介绍,建设汉口北长江青年城是为了积极响应武汉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助力武汉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为大学毕业生打造最便宜、最宜居的生活社区。

根据规划,首个长江青年城规划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可提供25000套青年公寓,5000个众创空间工位,可入住大学生约5万人。邀请5家国际设计机构参与概念规划,引进国际设计,贯注科技元素,整体风格时尚现代,将成为充满创新活力、充溢智能科技、生活丰富便捷、生态环保宜居的未来之城。

长江青年城主要产品为单套面积45平米的创客公寓、70平米的梦想+公寓、面积约80-140平米的人才居住社区,以及服务于创业孵化的众创空间等,首批公寓和住宅将于明年底面市。项目全部纳入武汉市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管理体系,面向大学毕业生群体以低于市场价20%出售和出租。

从明年12月起,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将汇聚于此,轻松留在武汉开启美好生活。长江青年城聚合生活、娱乐、运动、社交、创业、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尝试打造中国首款互联网青年社区,深度普及“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生活方式。首倡灵动共享空间,建设共享式厨房、客厅、书吧、会议室、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洗衣间、健身房、歌厅等众多生活及娱乐设施均可通过APP一键预约,高效共享。

截至12月15日,留汉创业就业大学生人数28.29万人,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 ;大学毕业生在汉新落户13.2万人,是去年的近6倍。今年留汉创业就业大学生总数将突破3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长江青年城项目的建设是具有武汉特色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设计思路,新建项目一般在地铁口等交通便捷、产业集聚、生活工作便利的地方建设环境优美的集中连片式开发的住宅小区,以打造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样板和标杆。

  未来5年,武汉规划建设多个“青年城”

12月19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市长万勇参加长江青年城开工仪式。陈一新说,“长江青年城”的开工,是武汉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们在探索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承载着留汉创业就业同学们的梦想和期盼。

陈一新强调,建设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是武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制度改革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实施人口战略,优化城市人口结构,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的重要步骤,也是实现“5年留下百万大学毕业生”目标的有力支撑。保持相对低廉的房价,是新时代武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陈一新说,大抓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实现这一愿望和目标,不是要政府买单,更不是简单的补助补贴,而是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需求侧抑制投机,在供给侧保障刚需,通过降低房地产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建安成本、鼓励企业奉献让利“四条途径”来实现,采取新建、改建、配建并举,租赁、销售、共有产权并重,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体系,真正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

他透露,当前市委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未来5年内要在全市交通便利、宜居宜业宜创的区域,规划布局和建设多个“青年城”,总规划用地面积约9000亩,其中居住面积约6000亩、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另外,将在各区通过配建、改建、新建、转化等方式,筹集大学毕业生租赁房56万套,建筑面积1120万平方米。

抓好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建设,陈一新要求突出“四聚”;“聚人气”,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套,创造适合年青人特点的优良环境,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入驻。“聚产业”,推广“大学生安居+产业孵化”等模式,实现满足住房需求与孵化产业相得益彰。“聚服务”,让大学生共享“保姆式”服务,留出更多精力创新创业。“聚政策”,既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又要积极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管用政策,研究规费减免、降低融资成本等政策及资格准入、退出循环机制,确保轮候有序、公平善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