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记者万强 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杨佳峰)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病逝,享年90岁。他创作的《乡愁》等诗歌在海内外传诵至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消息传来,人们纷纷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转发,表达对余光中先生的哀思和缅怀。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先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出版各类作品集数十种,诗歌、散文作品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曾在湖北秭归向屈原像鞠躬
上世纪70年代初,思乡情切的余光中在台北写下《乡愁》,此后40多年,这首诗风靡海内外。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过山东、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
2010年6月,余光中到湖北秭归参加中国屈原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时任《长江文艺》杂志主编的刘益善也参加了这次活动。14日下午,刘益善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那天上午,20余名诗人穿白色唐装,在屈原祠祭祀。余光中与流沙河两人代表献香,然后全体朝屈原像三鞠躬。当时他向余先生表达了问候,但没来得及深谈。
“余光中的诗,结合中国传统,将中国古典诗的意蕴与现代诗的形式结合得很好,一般人能看懂,又打动人,寥寥几句即成佳品。”刘益善说,余光中可说是中国现当代乡愁诗之父,他的名作《乡愁》是现代诗的经典。
留下诗作被誉为桂子山最美诗篇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情有独钟,生前多次来到桂子山,并留下诗作《桂子山问月》,被誉为桂子山最美的诗篇。14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余光中在桂子山的点滴。
王泽龙回忆,2000年10月7日到9日,余光中先生受邀来到华中师大参加“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正值农历初十,月亮渐满,晚桂飘香,暗香盈袖,这种诗般的意境,让余老生发出别样的情怀。他在月色与花影中抚今追昔,畅想荆州、赤壁、三峡、黄鹤楼,感叹光阴易逝,一系列追问,写下《桂子山问月》:“问顶上的半轮,清辉悠悠,李白还未及给我暗示,桂瓣纷纷,已落我一头。”
王泽龙表示,余老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桂子山问月》足见其文学功底何其深厚,三峡、长江、汉水、赤壁、洞庭都出现在诗作中,感叹韶华逝去,岁月无情。自己仍是游子,怎能不感怀兴叹。
诗作发表后,《桂子山问月》在海峡两岸经久吟诵,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尤其在桂子山上传为佳话。
王泽龙告诉记者,余光中先生回到台湾后,用钢笔将《桂子山问月》誊抄下来,并寄来华中师大,钢笔字清秀刚劲,很有书法底蕴。
“早上就看到新闻了,很震惊,希望老爷爷一路走好!”在华中师范大学桂中路上,不少来往的华中师大学子知道了余光中先生的离世,文化专业研一生王听波表示,最爱读的诗歌就是余先生的《乡愁》。文学院一位大二生表示,他们都读过余先生在华师写的《桂子山问月》,对生命的感怀莫过如此。
2016新年音乐会上,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深情演唱了2015年6月由台湾“中山大学”音乐系教授李思娴谱曲的《桂子山问月》,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米寿之年(88岁)的余光中先生在海峡那头通过视频向华中师大师生发来新年祝福,遥祝师生们佳节快乐。
《乡愁》表达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古远清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见到余光中,是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上。在欢迎晚宴上,他和余光中坐在一起聊天、碰杯,余光中忽然慨叹台湾文坛知音何其少,因而顺口将宋代欧阳修的两句诗“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颠倒过来:“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
“他的机智和幽默,给我留下难于磨灭的印象。以后我和他书信往来,在高雄拜访他时,余老赠我手稿和多部他的签名本,我后来则出版了他的评传《余光中:诗书人生》。”古远清说。
古远清说,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有切身的体验,又浸润中国传统文化。他生在大陆,身在海峡对岸,37岁时曾写诗想到死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他的《乡愁》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愿,是全球华人的心声,没有说教,不玄奥,朦胧、含蓄,有可传世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胡德才教授说,十多年前,他在南京大学聆听余先生讲座,先生由夫人陪伴,童颜鹤发,气定神闲,谈吐清雅,一派仙风道骨。演讲中,余光中说到求他写序的人越来越多,他不忍让人失望,又不愿敷衍了事,于是每篇认真从事,字斟句酌,有的放矢,数日写成一篇,积累起来有数十篇之多,后来以《井然有序》为名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