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在医院工作。记者胡冬冬 摄
"大白"在医院工作。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网12月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黄莹 通讯员涂晓晨 刘坤维)“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12月5日一大早,一个白白胖胖的机器人哼着歌穿梭在医院手术室的走廊上。这个被医生护士们叫作“大白”,全国首个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系统,在武汉协和医院经过一年多试用,5日正式上岗。它会认路、送货、算账,还会唱歌卖萌,已全面取代了协和手术室配送员的工作。
记者看到,这个会自助充电的“大白”有大半个人高,宽半米左右,容积190升,可承重200公斤,主要承担手术室医用耗材、器械、药品的配送工作。它在接收到手术室的申领指令后,会自己走到库房或供应室门前,等待库管确认身份打开货箱,扫码核对出库物品,再将物品运送到需要的手术室。
“收到来自41号手术室的送货任务。”“大白”聪明的大脑,可准确完成路线规划、耗材入库、申领、出库、配送、使用记录这一全过程。通过医用耗材“一物一码”、封闭运输和身份识别功能,做到谁申领、谁取货、谁使用、用在哪位患者身上,全过程追踪管理和信息透明。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减少差错,降低人力成本。
“亲,您挡到我啦,请让一让!”“任务圆满完成,我该回去啦!”人性化的设置配合自主定位、导航、行走、避障,保证精准地将耗材送达各个手术间的同时,也给日常忙碌的手术室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武汉协和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高兴莲介绍,医院有90个层流手术间,是湖北地区手术量最大的医院之一,日手术量达到400台。以前,为了取器械耗材,手术室护士平均每台手术需要往返库房7~8次,约行走10000步。医院专门安排配送员来运送手术间物品,一个配送员负责6个手术间,人力资源浪费较大。
去年9月,协和引进两个智能物流机器人,各负责一个手术楼层,每层楼20个手术间。机器人容积大、负重高,跑一趟平均只要1.75分钟,平均每天能跑140趟,1个能抵4个配送员的工作,而且零失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现在,有机器人的手术楼层,已经见不到配送员了。
除了物品配送,“大白”还可以进行医用耗材的使用分析和成本核算。根据手术类型不同,设定不同种类耗材使用占比指标,以此进行医用耗材使用绩效评估,促进医用耗材的合理使用,节约成本支出。
今后,“大白”还有望实现静脉用药配液中心向全院的药品配送。
据了解,一台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造价约200万元。协和引进的两台均由上海钛米机器人公司研发。
“护士少跑一点,就可以把时间尽量多地留给病人。”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张强说。引进手术室物流机器人,方便了医疗物资管理,降低了医院运营成本,最终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利益。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此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自动发药机等智能设备已在协和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