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26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刘妍慧) 11月26日上午,国内一批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中国地质大学,围绕长江流域地学生态环境等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该校酝酿三年之久的“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启动。
北京大学陶澍院士、南京大学陈颙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金振民院士等7名院士以及40余位专家和管理人员出席该计划启动仪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长江流域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出现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大面积滑坡等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严峻问题。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简要介绍了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战略层面的构想:一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长江流域大保护、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是学校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二是搭建跨学科学术创新平台,汇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围绕“双一流”建设,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启动仪式上,成立了“地学长江计划”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陈颙院士获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军院士获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布了“地学长江计划”研究指南,明确提出该计划2017-2030年总体目标是:围绕地质过程对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中上扬子地区,研究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结构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元素迁移富集再分配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鄂西-江汉平原为重点地区,围绕长江中游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所导致的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趋势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研究流域在地下空间结构、地质灾害、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关键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整体变化,提出流域大保护的对策和依据,并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仪式上,还举行了科学考察授旗仪式。金振民院士授旗,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刘勇胜、资源学院院长李建威、环境学院院长马腾、工程学院院长焦玉勇、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胡祥云接旗。
据悉,“地学长江计划”旨在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汇聚多学科力量,深入系统研究长江流域深部与表层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过程与演化,以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从中长期来看,对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建设,将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关键性作用。
“地学长江计划”将聚焦两大科学研究方向。一是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二是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与重大地质事件。目前,这两大方向涵盖中国地质大学过80%的科研人才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