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25日讯(通讯员 商红波 刘傲冰 胡方园)11月24日,来自新华社、人民网、财新传媒、法制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四十多位专业评论员会聚在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围绕“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形态与主流声音”展开认真讨论,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九位新闻评论界精英受聘加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教育工作。
授聘仪式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詹健主持,校党委常委湛毅青副校长致辞,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感谢社会各界对华中科技大学及新闻学院评论教育的大力支持。她指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实现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需要一个宽松而和谐的社会环境,造就这样的环境需要理性的、积极的媒体舆论。
她认为打造出有公信力、影响力的评论作品,扩大主流声音,为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意见产品,这是评论员的职责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湛毅青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吴昂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媒体实现价值道路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在评论写作过程中,会面对很多斑驳陆离,我们要坚持社会和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也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吴昂
湖北省委宣传部涂博文处长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评论学社这些年来在新闻评论、新闻教育和传播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祝贺,他认为新闻是一个有态度的问题,这个态度体现在新闻评论方面,重视新闻评论教育在当前非常有必要,湖北省委下一步要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建设新闻评论教育,以最大的努力给予支持。
湖北省委宣传部处长涂博文
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从新媒体时代、话语形态、主流声音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当代中国的观念、思想的分化程度超出了我们过去的想象,人们对很多发展都存在着非常多不同的看法,当代中国需要主流声音。
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转型的时代,我们急需理性的声音。新闻评论员要有一种批判的思维,能够自我反思,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达能力。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
新华社高级记者刘洪先生从一位聘任老师的立场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大学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要真学、真心、真情,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新华社高级记者刘洪
随后,会议进入第二项: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专业导师授聘仪式。刘洪先生;著名电视评论专家石述思; 《财新传媒》编委杨哲宇;《法制日报》评论部主任秦平;《钱江晚报》评论部主任李晓鹏;《证券时报》首席评论员黄小鹏;资深评论员、UC名家专栏作家邓海建;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员胡印斌;资深媒体人、UC名家专栏作家杨祥玺共九位评论界大咖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或研究生专业导师。
业界导师与研究生合影
“跨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文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专家何锡章教授主持。国家治理院院长欧阳康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谈了新闻评论人的智、真、善、美、圣,他认为新闻评论人要追求智慧,这种智慧要通过真来表现,求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事物的真实性、科学性对于新闻评论非常重要。华中科技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张廷国教授认为新闻评论最本质、最关键的要素是闻。闻是一种根本的工作方法,闻不能事先预定,闻讲究直接参与、直观感知与体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尤其是新闻评论不能跟风而走。评论界专家杨祥玺认为很多群体没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新闻评论人要去关注这些群体,为他们发声。
跨界对话:学界视点、业界视点与大众化意见
下午的“开放教育”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顾建明教授主持,顾老师认为新闻评论界是一个大系统,高校新闻评论专业教育包含于其中。所以,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高校的新闻评论教育都应该自觉地置身于整个评论界,实行开放的新闻评论专业教育。为此,高校要建立一种机制,能够盘活新闻评论业界的资源,能够集纳评论员们的智慧和创造,从而搭建出高水平的教育平台,以更好地培养出理想的新闻评论专业人才。
评论界专家刘洪、秦平、潘洪其、胡印斌、江德斌、杨哲宇、邓海建、李勤余、刘远举、赵国徽、苏更生、蒋永红、杨祥玺、唐伟、舒盛祥、黄策宇、梁建强、陈栋等就“新媒体时代评论的变化、评论的实际作用、评论职业操守、评论写作技巧、评论人生的酸甜苦辣”等问题与研究生深入讨论,会场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主办,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对本次会议给予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