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22日讯 (长江日报 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敏)沌口,通顺河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座高146米的过江电塔,是武汉地区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型输电工程。电塔1960年建成,由于使用时间超过了设计寿命,这座57岁当年亚洲第一的电塔将结束服役,退出历史舞台。11月22日,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对跨江导线进行拆除,并计划12月对长江两岸的高塔进行爆破拆除。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已经进入现场进行操作。在铁路等重要设施上方,还搭建了保护钢架。“现在每天拆一根电线,六七天就能拆完,最后,电塔也要拆掉。”一位工人师傅告诉记者。
建设全靠人工和小推车,亚洲第一高电塔成沌口地标
电塔下面有一个电塔村,目前有1821名村民。
“这里原来不叫电塔村,而叫中营寺,附近有一座寺庙,1949年失火烧掉了。1960年2月有了电塔以后,才改叫电塔村。”80岁的村民张万毕告诉记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是一大片水田和旱地,长江大堤也是1954年洪水破堤后重修的,当时村子里只有100多人,种田、打鱼、做生意。“当时很穷,村里房子有的是土砖做,有的是用钢材、稻草织,一栋红瓦房子都没有。”
1958年,全村人进入了当时的汉阳县水产养殖场成为职工,4年后又全部出来单干 。张万毕曾在养殖场的子弟学校当过语文老师,后来又在公社里当过会计。
他回忆,电塔是1958年开建的,来了不少施工人员,有的还住在村民家里。“施工的是武钢筑路公司,那年代没有机械,靠着人工和小推车,硬是挖出了12米深的基坑。”
电塔建成后,成为亚洲第一高的电塔,电塔也就成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时铁塔没有电梯,但装有钢梯,村里的年轻人最喜欢爬电塔,在上面可以看到汉口的房子。”张万毕介绍。
在沌口,电塔成了地标性建筑,“只要有人问路,说起电塔,没有人不知道。”张万毕说。
电塔边小渔村周围大变样,1000多名村民眼见武汉开发区崛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江边的小渔村周边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通了电,80年代通了自来水,周边也从农村变成了城市。
约5公里之外,武汉开发区快速崛起,东风、神龙等数千家企业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在电塔村旁边,有全国内河港口中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高峰时期,每天要运出2000~3000台汽车。一条货运铁路贯穿村里,这是原来汉阳纸厂的铁路专线,现在主要运送汽车。
村主任王开怀介绍,村里有5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对外出租,还有100亩的停车场租赁给汽车企业,去年集体收入170万元。
目前,电塔村有居民1821人,380栋房子。大部分村民在开发区打工或上班。
张万毕的儿子在开发区打工,孙子大学毕业成了办公室白领。“做的是电脑方面的事情,具体我也不太懂。”老人笑道。
83岁的村民周大庆,有5个孩子,大儿子在武钢工作,二儿子在街道做行政工作,姑娘嫁到汉阳,还有两个儿子当个体户,几个孙子在汽车流水线上工作。一家人不再从事农业。
“铁塔要拆了,今后,就只有铁塔村,没有铁塔了。”周大庆老人说。
链接:沌口过江电塔,当时堪称亚洲第一
武汉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武汉电网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建设青山热电厂,1960年2月,将江南地区电力输往江北地区的珞锅输电线路工程竣工。该线路在武昌石咀与汉阳沌口间跨越长江。由两座特高钢筋混凝土塔架起110千伏输电线路跨越长江,长江南岸高塔位于武昌石咀江堤外,长江北岸高塔位于沌口纸厂江堤内,长江两岸两座高塔跨越档距为1722米,塔身高度为135.65米,塔顶架空地线钢架最高悬挂点高达146.75米,单塔重近5000吨。珞锅线长江大跨越是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天堑的高压输电工程,就电压等级和跨越高度而言,当时堪称亚洲第一。
上世纪90年代起,武汉电网快速发展,建成新的江南江北供电网络。
2009年,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委托中国科学院对已超过设计使用寿命的长江沌口大跨越的两座高塔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座高塔正常耐久寿命已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役。
据悉,高塔拆除后的遗址将作为武汉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遗迹作永久保留。(记者马振华 通讯员 王欣 邹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