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在这随处可觅
2017-11-21 11:43: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廖君、李建平)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东湖的武汉不再是武汉

●“近6年间,风景区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布局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景区内日截生活污水相当于5000人每日用水量的总和”

●武汉提出“大湖+”理念,探索“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 、“大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大湖+”就是利用大湖来招商,来引才

“小时候,住在东湖的汤菱湖边,水可以直接舀起来喝,湖底的水草看得清清楚楚。”48岁的倪海坤回忆起儿时东湖的景象记忆犹新。

然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武汉东湖水质迅速恶化。作为当时东湖渔场的职工,倪海坤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东湖打交道,他形容说:“那时候去湖里打鱼,船桨翻起来都是黑色,还翻着一股臭味。”

历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东湖有望重回昔日的清澈洁净。2017年6月,东湖国控点水质情况发布:水质整体转变为可供游泳的Ⅲ类、部分子湖达到可作为饮用水源的Ⅱ类标准,达到40年来最佳。

东湖,这个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因其水质改善,还湖于民,已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成为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

▲参加武汉首届水上马拉松健康游的选手在东湖中逐浪。

  还原东湖之美

“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这是1954年春天,朱德游东湖后所题诗中的两句。

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从屈原泽畔行吟,刘备磨山郊天,李白湖边放鹰,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东湖漫步驻足、极目远眺,东湖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为地处武汉中心区域,东湖不仅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娱乐、散步游玩首选景点。在它的周边,科研院校云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环湖屹立,是书香鼎盛之地。

在东湖边散步游玩是老武汉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水质的恶化曾让东湖这颗明珠蒙尘。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6年开始监测东湖水质,数据显示:东湖湖水原本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可见;60、70年代水质仍较好;进入80年代,入湖废水污水量急剧上升;到了上世纪末,东湖水质变为劣五类。

失去东湖的武汉不再是武汉。为了还一湖清水,武汉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

今年6月,东湖国控点水质情况发布:水质整体转变为可供游泳的Ⅲ类、部分子湖达到可直接饮用的Ⅱ类标准。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说:“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近年来东湖保护水质的举措在整个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可借鉴性。”

不久前,武汉首届水上马拉松在东湖举行。迎来40年来最佳水质的东湖,举办水上马拉松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从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汉马拉松最美赛段,再到C4峰会自行车赛、水上马拉松,东湖成功以举办多项国际级赛事的方式,宣告了重回昔日生态美景。

湖中水质改善,湖边东湖绿道像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听涛、磨山、落雁等沿岸美丽风景,周边的人文自然景观面向公众,绕湖可达。东湖绿道形成的开放空间,让东湖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中,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洛斯认为,东湖绿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武汉城市公共空间平等共享,给市民提供了更可达、更生态、更包容的公共休闲空间。

▲武汉市民在东湖绿道漫步。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科学治水造就城市绿心

倪海坤如今的身份是东湖湖面的清洁管理人员,开着汽艇巡游湖面,保证水面清洁。每天沿东湖绿道步行上下班,看着东湖越来越漂亮,天南地北的游客越来越多,他的内心也充满了自豪感。

2009年,为了改善东湖水质,东湖全面退渔。作为武汉最大的国营渔场,东湖渔场只留下几十人从事纯天然生态养殖,剩下的全部转型,从事环湖保洁、游船经营等工作。

“那时东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水质改善后,年产鱼量下降了40%,渔场连续很多年大幅亏损,每人一月只发六七百的工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时任东湖渔场的副场长丁明涛说。

转型既是环保要求,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的带领下,东湖渔场每年只投放少量对水质有预警和净化作用的鱼类,为东湖的生态修复服务。东湖渔场职工转型后成立旅联物业、游船公司等部门,职工收入大幅上升。

“一个月收入有四千多,心里也踏实了。”倪海坤说,“曾经在湖里捞鱼,如今捞生活垃圾。我们为东湖的美丽做了贡献,也得到了回报。”

全面退渔只是东湖水质改善的一个侧面。全面截污,湖内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监控监管——一系列组合拳方有今日之功。

“每天拦下入湖污水近万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水域)局局长彭雪松介绍,全面截污是水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近6年间,风景区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布局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景区内日截生活污水相当于5000人每日用水量的总和。

武汉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城创始人,东湖的“民间湖长”柯志强对全面截污的工作深有体会。2010年,柯志强曾经花了3个月时间,步行100多公里绕湖一圈,用纸和笔记录下了东湖的污染情况,编写完成了《东湖大调查报告》,制作完成《东湖排污口地图》,并递交给了武汉市政府。

7年过去,柯志强说:“当年那些排污口,该关闭的关闭了,能接入管网的也接了,绿道工程犹如一道防污墙,铲除了排污口。前些天,我走到落雁岛水域附近,水质已经达到了极好的水平。”

目前,东湖风景区已形成政府与社会护湖人士共同监督的湖泊保护机制,每年召开全区湖泊保护大会,并与区湖泊保护责任单位签订湖泊保护责任状,将湖泊保护纳入绩效考核目标。

据介绍,目前东湖Ⅲ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到全湖的82%,但水环境尚未稳定,还需要持续优化。今年将结合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配合建设、施工单位做好湖泽道、湖町道、湖林道近60公里的湖泊岸线环境整治,加大沿线生态沟塘及自然湿地的改造,促进东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提升。

为了更科学、系统地改善东湖水质,经过专家们反复调研论证的《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即将实施。武汉市长万勇说,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核心在水,从明年开始,以三年为一个新周期,最终实现“清水入湖、水清草长、生态健康、风景怡人”。

按规划要求,东湖风景区将通过采取完善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及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结合港渠整治,基本实现现有排污口“零排放”。同时,将通过社区海绵化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湖泊底泥清淤工程,则起到消减内源污染释放的作用。

  重大工程助力还湖于民

随着2015年底东湖通道的全面贯通,沿湖大道上的机动车辆禁行,为真正还湖于民打下了基础。东湖通道的建设为东湖清理了50万立方米淤泥,对湖泊的生态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彭雪松介绍,东湖通道的建设采取“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原则,不多占用东湖一方水,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清理围堰区的淤泥。

东湖绿道的工程对东湖水生态修复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过去东湖沿线均为垂直驳岸,雨水未经净化过滤直接入湖。“现在整个绿道沿线,大多使用软质护坡的生态驳岸,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进行再过滤,减少了污染入湖,也增强东湖的调蓄功能”。张霄林说。

东湖沉水植被的面积也将逐步扩大,物种丰富多样的“水下森林”,重构东湖复杂的食物网结构,增加东湖健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今年起,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开展,东湖风景区配合建设、施工单位,对湖泽道、湖町道、湖林道近60公里的湖泊岸线环境进行了系列整治,并加大沿线生态沟塘及自然湿地的改造,以修复并提升东湖生态系统。

东湖绿道建设以“生态”为重,采取了一系列湖岸保护措施。绿道二期为避免湖岸受到风浪冲刷后将杂质混入水体,全程采用软质生态驳岸,留心修整边坡,并提出将沿线驿站产生的污水全部通过管网收集处理的建设方案。

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将在东湖水域开展,帆船公园建设全过程执行着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建设方已委托国内顶尖的清淤专业机构对底泥和水质进行监测,所有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岸边堆场,再通过设备过滤、固化,最终形成干饼外运,避免对水质造成影响。

二期东湖绿道将于今年12月28日全面开放。日益完善的东湖绿道将带动全市近4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将串联起长江、湖泊、山体、高校和都市功能区。

东湖是城市的“绿心”,绿道是由它组织的经脉,通过这根经脉不仅能够重塑城市的景观布局,还能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最终提升着城市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现在的东湖,越来越回归世外桃源景象,对原生态的尊重超过任何时候。”东湖边上人文村落大李村的道无形生活馆负责人笑灵告诉记者,“东湖越美,越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创人士。”

世界级绿道将造福千万武汉市民。绿道串联起江湖山脉、高校都市,让市民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随时放松步伐,享受“慢生活”的空间。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黎东辉介绍:“我们正开足马力,向着世界名湖典范、城市绿心样本的目标大步迈进。通过绿道的功能织补、景观提升、设施完善及区域联动,把东湖打造为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高效便捷的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大湖+”模式打造世界城中湖典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东湖的复苏正是生态文明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成就的生动实践。

在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看来,武汉有166个湖泊,水体占市域面积26%,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东湖水质的逐渐好转只是武汉湖泊治理的一个案例。围绕着这166个湖泊,武汉提出“大湖+”理念,探索“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吸引全球高效产业、高端人才、顶级企业在汉集聚。

“武汉是一个大湖城市、多湖城市,大湖是武汉未来要开发的一个宝藏。”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大湖+”就是利用大湖来招商,来引才。与此同时,武汉还将探索“大湖+”的环境保护模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模式。

陈一新说,未来武汉将利用东湖这些武汉的大湖资源,向最具宜居品质的滨水生态绿城和世界亮点城市迈进,让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在武汉随处可觅。

老百姓记忆中的东湖盛景,正在加速回归,城市诗意栖居的新篇章正在开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