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来了“黑科技”:这个“透视眼”能干什么?
2017-11-16 11:43:0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尹书瑶 洪芬)施工工地上,危险工作可让智能机器人完成;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看到需要完成的操作任务……在我省建筑企业打造的“数字工地”上,这些场景逐渐变为现实。“新时代,给我们更多新期待。湖北是建筑大省,我们要为建设建筑强省做出贡献。”湖北交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测量专业监理师姜春明说。

  工地有了“透视眼”

“滴”的一声,姜春明用手机扫描小箱梁上的二维码,桥名、梁号、砼标号、砼浇筑日期等详细信息,出现在手机页面上。

在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建设现场,工人们为一个个构件贴上这样的“电子身份证”。扫一扫二维码,工程信息、施工跟踪、责任主体单位等内容一目了然。这是湖北交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工地”平台。

“在已完工的桥梁构件上,使用二维码存储所有施工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该软件研发负责人张鹏介绍了“电子身份证”的功能和使用流程,“随着桥梁建设进程,二维码上储存的信息会动态更新,从桥梁建设持续到运营整个使用周期。一旦构件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出来的信息一追到底。”

这只是“数字工地”的一个功能。张鹏说,未来的施工现场,包括BIM、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移动互联设备等技术和设备,都将得到推广应用。

当工人来到建筑工位时,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看到他需要完成的操作任务;需要测绘时,无人机升空,配合地面的AR(增强现实)测绘机器人,在空地上勾勒出具体施工指标、参数;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时,安装在塔吊、起重机、水泥搅拌机等设备上的感应器会向系统发出指令,由系统分析后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工作。

这样的情景,将逐渐变为现实。

目前,中铁大桥局武汉杨泗港大桥项目部就有一个“VR安全体验馆”——

戴上眼镜,就仿佛“站”在近百米高的建筑工地上。在没有安全防护时伸手去捡掉在高空挑梁上的安全帽,突然“失足”从30多米高的空中坠下……

除此之外,挖掘机伤害、高空坠物、脚手架坍塌、升降机坠落和火灾事故等场景体验,同样让人“步步惊心”。

  设计也能“搭积木”

现在,得益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建房子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方便;有没有想过,设计过程也能“搭积木”?这一奇思妙想,来自中铁大桥院科研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让我们的构想更有底气。”该院苏传海说,一旦设计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将实现后发先至。

为何这么说?苏传海说,参数化设计,是国内外桥梁设计第二代技术,也是目前的主流技术,即编制计算机软件,根据实况确定输入结构参数,由软件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人只负责设计构思,设计事务由软件完成。”他说,相较过去动辄几千张设计图纸,这种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但其缺点在于,它由若干互不相关的参数化软件组成,各软件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输入数据工作量会很大,比较容易出错。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设计计算软件,大部分来自国外。

因此,苏传海建议,跨过第二代技术的追赶性研究,直接打造第三代(标准化设计)生产技术,以实现我国桥梁设计生产技术引领世界水平。

苏传海说,这种技术有点类似于“工业4.0”里的“大规模定制”。首先,将桥梁结构拆散,即模块化。然后将各模块标准化。最后是搭建设计平台。形式上,它将各种模块信息构成核心数据库,设计师遇到结构类似的设计,直接调用对应模块,不用重新计算,这么一来,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技术适用于桩基础、承台、桥墩等常规结构,它们的结构、形态重复率较高,可以实现模块化设计。”

这只是一个构想,但苏传海充满信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需要我们大胆创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