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武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出炉!
2017-11-09 12:09: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在新闻现场等你

今天是11月8日,中国第18个记者节

武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也新鲜出炉

来看看他们是谁!

(按姓氏笔画排名)

  王其恒(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主编):真正的新闻永远有价值,专业的记者永远被需要!

王其恒同志政治敏锐度高,把关能力强,在总编室、融媒体中心等多个岗位上能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综合素质和采编业务水平较高,常有独到的报道思路,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媒体融合意识强,主导多个新媒体平台建设,策划数个传播广泛的新媒体产品。

刘睿彻(长江日报民生部记者):记者的路,是永远在路上。记者的成功,是下一次出发。

刘睿彻同志长期扎根一线,作风扎实,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曾获武汉市“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和武汉市新闻战线“走转改”优秀作品,《“生命接线员”刘清26分钟不挂线生死营救》等多篇报道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生命接线员刘清的报道,在全国唱响主旋律,获得中宣部专题新闻阅评。

刘煜堃(武钢工人报社新媒体部主任):新武钢、新形象、新希望。不忘初心,讲述企业转型发展故事,展现一线职工创新创业精神,我们一直在路上!

深入基层一线,将笔锋对准新武钢集团融入大武汉城市建设与服务的新做法、新经验,职工服务用户与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国企的新面貌,弘扬了武钢人在企业转型发展拐点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甘于奉献、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新时代精神。

  陆燕(武汉广播电视台科技生活频道副总监):带领团队以互联网的思维,只争朝夕,找准定位、搭建平台、融合创新,不断寻求并实践互联网化的路径。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其主创的系列报道《红色传承 探访中国十大将军县》荣获2016年度武汉新闻奖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多媒体新闻《加油武汉 平安武汉——“生活全报道记者”全媒体直击抗洪抢险》荣获2016年度湖北网络新闻奖二等奖;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新路径》荣获全国第二届“十三五时期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征文评选二等奖。

  汪东(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扛机子,拍片子。用匠人精神记录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汪东同志16年来一直辛勤工作在《武汉新闻》栏目采访一线,担负着重大选题、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实地采访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先后赴京参加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的采访宣传,连续10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报道。

  郑汝可(长江日报党政部记者):作为记者,都希望借助自己的新闻报道,让身边的人、身边的城市变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

多次获国家、省市新闻嘉奖。今年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参与党的十九大、省市“两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等重大会议报道,及时准确报道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化”大武汉、推进“四水共治”、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规划建设长江新城、选拔狮子型干部等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胡泊(武汉教育电视台新闻部记者):继续保持勤奋、责任和担当的品质,多俯下身子采访,写有温度的新闻,多讲有灵魂的故事,为教育新闻事业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胡泊同志从事新闻工作12年来,以谦逊、热情、真诚的个性赢得大量新闻线索,每年完成的作品都在300件以上,50多件作品获奖,其中8件获省级一等奖。其主创的系列报道《武汉高位均衡打造教育公平》较好展示了我市基础教育的突出成就与经验,相继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奖一等奖和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

  査锴(武汉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制作部主任):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

从事新媒体工作,坚守工作岗位,常年无休。在新媒体运营方面:武汉晚报官方微博粉丝突破600万、头条号全年累计阅读超过1亿。在长江新城、武汉校友资智回汉等报道上,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武汉晚报开创了视频直播报道、短视频报道等新的传播方式,获得业内外的好评。

  谌达军(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在执着的心里没有荒原。

担任九派全媒体总编辑以来,多次创造10万+、50万+级阅读量优质稿件。在国家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设立的主流新闻APP传播力月度排行榜中,九派APP已连续三个月居全省第一。同时,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外部平台用户数增至近60万。围绕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主题宣传,充分展现了武汉建设成就。

  龚红柳(武汉广播电视台音乐、青少频率副总监):不忘初心——聆听百姓心声,传播江城故事;继续前行——做新时代融媒体人,广播再出发!

龚红柳同志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创办了如“武图之声”“武汉印象有声版”“武汉中山大道故事”等一批“讲好武汉故事,传播武汉声音”的融媒体节目,并将含节目音频的二维码印制在图书、建筑物铭牌上等,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大大增强节目影响力,立体展示了武汉近年来的建设成就,并以此打造了一批“看得见”“留得住”“有温度”的广播节目。

  今天,向他们致敬

  是的,我们不能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在新闻这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上

  武汉的新闻工作者们

  和千千万万名记者一样

  从未停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