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诚 拍摄
自共享单车在武汉出现后,单车总量达到了近70万辆。随之而来,整理单车的难度越来越大。9月29日,记者走近共享单车“守护者”的日常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
辛苦:每天整理车辆上千台
每天早上8点,在位于徐东秦园路的沙湖边,一位戴着黑框眼镜,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时而拿着手机看着什么,时而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搬上一辆厢式货车,同时还将路边不按秩序停放的共享单车推行到指定停车点码放整齐。 这个小伙子是26岁的周中山,他是一名摩拜共享单车的运维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武昌的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中北路一线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寻找故障单车,整理单车,然后将多余的单车调度到其他有需要的地方。
早上7点多,周中山就出门直奔沙湖、徐东大街、中北路、积玉桥等多个公交、地铁站。唯一的伙伴是公司安排的厢式货车司机。徐东大街销品茂附近是人流量和用车相对密集的区域,周围大概停靠了数百辆共享单车。周中山到了地方,掏出手机,通过摩拜手机后台反馈的单车故障信息,沿着周边的道路仔细寻找着故障单车,找到一辆,他便会抬起数十斤重的单车,将它们一一搬到货车厢,遇到早高峰单车“集合”造成拥堵,他还要一辆一辆拉出来,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摆放,或是运到其他区域。通常情况下,一个区域的整理时间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周中山不停找车、搬车、摆车。终于“巡逻”完一圈,时间已经接近上午11点半。最后一步,他会押送故障单车到位于青山区的一个大型修理厂,这里聚集了整个武昌区搜集的上千辆故障车。一天的时间里,周中山大概需要重复这样的工作2到3次,直到下午6点下班。
试着帮周中山搬运了几辆车,但没到5辆,记者就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手臂发酸。周中山说:“一天大概需要运走近200台车,整理车辆上千台,都由一个人负责,有时遇到天气不好,也只能坚持。”
认真:为找一辆车苦等2小时
中午12点多,在押运完故障单车回来的路上,周中山和司机将车开到武汉理工大学友谊大道校区,两个人各自点一份10元左右的午餐,花10多分钟吃完,便抓紧时间在车上靠一会,因为太忙中午只能有1小时的空闲时间。“校园安静,吃饭便宜,是个不错的选择”。
让周中山头疼的是寻找被人乱停放的车。记者跟随他来到汉街,那里的地下停车场是重点搜寻目标。在停车场内,发现在地下三层停放了多辆单车。有的停在拐角处被汽车挡住,有的停在偏僻的楼梯暗处。“有些人为了方便,直接将车骑到停车场,但又不骑出去,一是造成车锁没电无法使用,二是给公共空间秩序带来影响”,由于地下手机没了信号,只能靠人工慢慢寻找,加上地形复杂,只能扛着将车辆搬出。周中山不停地在有些脏乱的角落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最终找回了近10辆车。
找车不仅是体力活,有时还需要耐心。8月的一次,他发现有辆车在一个小区里,但是当他进入小区车辆停放点时却没发现单车。通过开启手机单车报警系统,只听到车的响声在最近的楼栋响起,就是看不到车。原来,车被人锁在了楼栋的某一层,楼栋的门锁也关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通过公司后台与锁车人联系,来回沟通了数次,最终车主答应回来挪车。结果,周中山在酷热的室外等了近2小时,直到锁车人回来才找到车,并扛下楼,整个衣衫都湿透。
憧憬:看着人们骑走单车很有成就感
记者发现,周中山的手臂界限分明,黑白两色分外扎眼,整个脸也是黝黑无比。他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夏天格外热,每天都要遭遇高温阳光的“洗礼”,“一瓶1.5升的水,一口气可以喝一半,一天几瓶都打不住”。
周中山回忆, 一天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在户外的时间就超过5个小时。在太阳底下搬车不到十分钟就满头大汗,衣服湿透。只能在挪车的间隙,找个树荫避暑。他说,还好自己身体棒,没有发生中暑的情况,有的同事中暑呕吐,在家躺了一天后又接着工作。
在武汉摩拜,像周中山这样的运维人员有近千人。早班是早8点至晚6点,晚班是从晚6点到第二天凌晨,负责线下的整理、调度和维护。按此计算,武汉市共享单车的运维时间在18小时左右。而这些运维人员绝大多数是90后,最年轻的不过20出头,都是刚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孩子。
“这行既是个体力活,又是个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周中山说,维护单车秩序每天都在室外奔波风吹日晒,寻找故障车平均一辆车花费15分钟,一天差不多5个小时,一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此外,还要熟练运用手机软件辅助寻找车辆,往后台发送维护信息。“每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低,但是付出较多,一般年纪稍大的人做不来”。
用车方便维护难,这是记者体验单车运维工作的最大感受。但对周中山来说,全新的就业机会却让他很热爱。周中山说,大专毕业的他之前在一家企业做生产线工人,感觉很枯燥,现在新的互联网科技让他每天都要学习。更重要的是,“新科技让人们生活越来越方便,自己的工作也帮助了更多的人,虽然累但看到人们方便的骑走单车就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