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昨晚,我省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为会演揭幕。(记者 倪娜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进)梨园逢盛世,雅曲韵朱弦。昨晚,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在武昌洪山礼堂开幕。
本次会演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武汉市政府、省演艺集团承办,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一次重大的全国性文艺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戏曲艺术交流,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据悉,此次共有南方片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湖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个戏曲剧团参演,17台参演剧目涵盖黄梅戏、楚剧、豫剧、越剧、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滑稽戏、锡剧、高甲戏、川剧、壮剧、滇剧、藏戏、花灯戏等15个地方戏曲艺术剧种,近2000名戏曲工作者齐聚武汉共同切磋交流,将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和创作演出的最新成果。
参演的戏曲工作者纷纷表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演将坚持文化惠民原则,9月19日至10月12日期间,分别在洪山礼堂、湖北剧院、京韵大舞台、武汉剧院、中南剧场、中南民族大学礼堂等6个剧场演出34场,让更多戏迷群众领略不同地方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开幕式后,现场千余名观众共同观看了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玲在开幕式上致辞。副省长郭生练、周先旺一同出席。
《妹娃要过河》唱响会演开门红
图为:昨晚,《妹娃要过河》全体演员向观众致谢。
湖北日报讯(记者 别鸣 文俊)“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昨晚,云集各地好戏的2017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在洪山礼堂开幕。作为东道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以充满土家风情的黄梅戏《妹娃要过河》为会演揭幕。“一年一度女儿会,不羡神仙羡鸳鸯……”欢快的音乐中亮出纯正的黄梅腔。龙船河畔,一对对青年男女跳起土家摆手舞,婉转动听的黄梅唱段和原始野性的土家山歌相融合,令全场观众耳目一新,大饱眼福。黄梅戏《妹娃要过河》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现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担任女一号,讲述18岁土家族姑娘阿朵与跑船的客家青年阿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杨俊身穿梅红色土家服饰一亮相,就迎来戏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正月里是新年哪,阿依喂……”她一亮嗓,观众掌声更为激烈。结合《龙船调》的黄梅戏,个性十足,一句熟悉的“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观众席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讲述人见人爱的鄂西土家龙船寨主的女儿阿朵,为维护本寨利益,被迫许婚权贵世家的阿宝。婚期将近,阿朵却与客家水手阿龙一见倾心。迎亲路上,阿龙冒死抢亲,二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唱响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悲歌。戏剧对传统经典民歌《龙船调》进行重新改编。“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贯穿始终,充满浓浓黄梅味儿。
绚丽的土家族服装,特有的“毛古斯”舞蹈,别具特色的吊脚楼,欢快俏皮的摆手舞、哭嫁……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与土家族风情音画的完美结合,呈现了独特的楚地风情音画,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记者现场看到,整个剧院座无虚席,其中很多年轻面孔,土家族独特的艳丽服饰和具有野性的舞蹈,让在场观众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是湖北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见证。
湖北戏曲资源丰富,根深叶茂,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现有京剧、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32个戏曲剧种,被戏曲界称为大码头。
湖北提出“十三五”期间新创作100部(出)戏曲剧目、推出50部(出)反映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重点打造20部(出)精品力作、全省戏曲院团创作和传承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湖北省地方戏曲保护发展资金激增到3000余万元,新增设立每年1000万元京剧振兴发展专项资金,带动市州增加经费投入,形成合力,推动全省戏曲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围绕“中国梦”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资助新创、整理改编大小戏60余部(出)和一批人才培养、剧种保护研究项目,引导全省戏曲院团更加重视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和人才。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唱响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的开门红。
在接下来的24天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湖北16个省市区的17家地方戏曲院团,涵盖黄梅戏、楚剧、豫剧、越剧、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滑稽戏、锡剧、高甲戏、川剧、壮剧、滇剧、藏戏、花灯戏15个地方戏曲艺术剧种的17台优秀剧目,近2000名文艺工作者齐聚江城武汉,分别在洪山礼堂、湖北剧院、京韵大舞台、武汉剧院、中南剧场、中南民族大学礼堂6个剧场演出34场,开展戏曲艺术交流演出,集中展示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和创作演出的最新成果。
这,是全国南方片戏曲艺术最高水平的大聚会、大展示。
名家说戏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湖北日报讯(记者 海冰)昨晚,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演出大获成功,记者采访了本届南方会演评论专家之一、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他赞誉该剧是湖北黄梅戏里程碑式的剧目,并称杨俊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用艺术创作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胡应明介绍该剧缘起时称,2008年底,湖北提出要为“梅花奖”得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量身打造一台土家题材的黄梅戏。当时有人提出异议,鄂东、鄂西两种元素放在一起,可能会不搭。对此,省里反复组织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黄梅戏是母体,土家题材、鄂西文化符号是表现对象,如果能突破相关难点,将会取得开创性成功。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妹娃要过河》成功立于舞台,杨俊饰演的“妹娃”阿朵,纯真、泼辣、敢作敢为,洋溢着青春气息。“梅花奖”得主詹春尧饰演的男主角“阿龙”,阳刚、纯情,与杨俊相得益彰。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地域气息,凄美的爱情故事,温婉的黄梅声腔、恢弘的舞台呈现,一经亮相就赢得好评。此后,该剧斩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项目等,还被拍成戏曲电影,在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获“最佳歌舞(戏曲)电影片”奖。
胡应明表示,《妹娃要过河》让专家们从中看到了不同于一般黄梅戏的那种艺术质感,也看到了对黄梅戏一定意义上的丰富和升华。因此,这部戏被业内誉为“湖北黄梅戏的里程碑”。
观众点赞
鄂派黄梅戏接地气
湖北日报讯(记者 文俊)“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进剧院看戏,还跟爱人一起看!”57岁的环卫工人孙康玉紧紧拽着丈夫的手,激动得双颊绯红。
孙康玉从事环卫已36年,每天凌晨4时起床,晚9时下班。丈夫周青山与她同年同月生,也是环卫工,两口子每天一起上下班,恩恩爱爱几十年,但“从未一起看完过一部电视剧,更别说进剧院看戏。”此次,作为爱岗敬业的环卫双职工夫妻,夫妻俩和其他7对双职工夫妻一起受邀观看演出。演出开始前,他们在洪山礼堂门前兴高采烈地拍照;演出中,他们随着剧中人物喜怒哀乐;演出后,再次拍照留念。他们说:“今晚好幸福!”“长大后,我想成为像杨俊老师这样的艺术家,让很多人都听我唱黄梅戏。”13岁的李晓悟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联合开办的黄梅戏定向班学员,在宜昌小学毕业后被选拔进入该班级。她说,杨俊老师的唱腔,眼神、身段都富有感染力,以后会像杨老师那样去奋斗。
今年55岁的张建民是武汉长江救援队队长,他不仅爱看黄梅戏和京剧,还爱唱。“平时都在电视上看,今天是第一次在剧院看,太激动了!”张建民介绍,这次救援队来了15个骨干队员,大家从今年6月2日到9月15日在两江四岸救起了60个野泳和轻生的人,刚好可以休息一下就遇上这样好看的演出。
还有不少观众表示,他们不仅仅听到了黄梅戏温婉的唱腔,还领略到土家族特有风俗。几名90后观众说:“民歌改成戏曲,有混搭感,新鲜好看。值得放下手机几个小时,安安静静地感受黄梅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