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包装得像商品 美国已进入“自恋时代”?
2017-09-18 21:1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9月18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前不久,作家许知远和综艺节目主持人马东有一段对谈视频,因马东一句“我没有那么自恋”被网友刷屏,并引发了一场关于“自恋”的话题讨论。

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简·腾格眼中,美国人同样越来越自恋,美国人各种类型的自我欣赏已引发诸多奇观。腾格在他的新书《自恋流行病》中指出,美国文化中的自恋现象正日益滋长,许多人生活在非现实的自恋式幻想中。日前,该书中文版以《自恋时代》为书名在国内出版。

上世纪70年代,自恋开始在美国流行

“自恋”一词来源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被命运女神捉弄的美少年纳喀索斯,以前从未见过自己的身影,并不知道自己拥有非凡的容貌,面对追求自己的女神也毫不动心。有一天他外出打猎,途经一潭清澈的湖水,正欲取水解渴,却无意间看到了湖中映出的美丽影像,误认为是水中女神在窥视他,他瞬间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秀美的倒影。最后他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后来美少年竟幻化成一株清新脱俗的水仙花。至今,希腊人仍称水仙花为纳喀索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则赋予这个词“自恋”的含义,用以描述那些疯狂地爱恋自己、过分自我中心的人。

腾格说,今天的美国,自恋已发展到这样一步:年轻女孩认为让社交网站上的数百名“好友”观看自己衣着暴露的照片,是一个很棒的主意。

然而在腾格看来,自我欣赏并非一直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在美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努力工作才是他人眼中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变化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特别是到了70年代,美国人过去的集体目标烟消云散,仅存自我关注这一空壳,社会上流行从自我探索演变成自我表现的时髦活动,鼓励个人自我发现和成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大幅好转,个体和文化中的自恋情绪迅速滋长。孩子们总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关心父母和他人怎么想;“表达你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的广告语;单身公寓大量涌现……

少女筹划生日聚会,想要封锁一条主干道

在美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一个女孩为了筹划自己的16 岁生日聚会,想要封锁一条主干路,以便在她盛装走上红毯的时候,一支军乐队可以在前面开路。如今的美国,你可以雇一个冒牌狗仔队,在自己晚上外出时跟踪、抓拍——你甚至可以将一本以这些照片为封面的假名人杂志带回家,充分享受明显的待遇和自我感觉。人们会贷款购买昂贵的房子,即使这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偿还能力。

许多美国人极力想要打造一款“个人品牌”,把自己包装得像一件待售的商品。金融理财服务广告宣扬,退休可以帮助你重返童年,追寻自己的梦想。高中生们挥拳打向自己的同学,然后将打人视频发到视频网站上,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

腾格说,虽然这些现象看起来只是一些随机挑选出的流行趋势,但实际上,它们都深深根植于大众心理中的一项根本转变:美国文化里肆意增长的自恋心态。

“如今,不仅自恋者比以前更多,而且日益强调物质财富、外表长相、明星崇拜以及引人注目的价值观,这也在不断引诱着那些不自恋的人。”

人们的价值观标准已经发生转变,谦逊的人也渐渐被卷入追逐浮华的旋涡中,开始想方设法装饰自己的社交网站主页、选择去做整形手术等。

四条“腿”撑起美国的自恋文化

互联网的到来,将自恋现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美国人可以一天24小时在视频网站上秀自己,在社交网站上推销自己。2005年到2006年,在社交网站的催化下,美国自恋流行病发展史进入到它的第二个高点。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许多美国人用信用贷款催生出的自恋和迷幻感被拉回到现实,然而自我欣赏的文化已根深蒂固,自我欣赏已演变成了物质至上的自恋,父母依旧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把他们当王子、公主一样对待,这些孩子出生后自己也认为自己就应该如同王子或公主一样被对待。

腾格说,我们设想把美国社会中的自恋置于一张四条腿的板凳上。其中,第一条“腿”代表发展性,比如宽容的、专注于培养自尊心的教育方式。第二条“腿”是媒体文化所宣扬的肤浅的明星效应。第三条“腿”表示互联网——它在为美国人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为个体自恋提供了桥梁。最后,宽松信贷使得自恋者的梦想以物质化的方式得以现实,这是第四条“腿”。

每一条“腿”都支撑着人们生活在非现实的自恋式幻想中。家长们很少会约束孩子。老师们不停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大明星”,是“胜利者”。名人文化和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引诱人们去追逐名望。互联网使得人们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膨胀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同时鼓励人们每天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打量自己的照片,抱着手机刷社交媒体。宽松信贷扮演起了“救星”的角色,令很多人的愿望成为了现实,但这种“美梦”也只能维持到账单到期之前。

责编俞凌波:自恋文化在中国也是普遍现象

中国人是否也变得越来越自恋?《自恋时代》一书责编俞凌波日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就上述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她说,自恋在当下中国其实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自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比美国要慢一拍。

在中国,最直观的自恋现象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把自家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对待,也让孩子自己有这种感觉,而不管家庭状况是否允许他们这样做。由此培养出的自我中心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些孩子抱着手机打游戏,戴着耳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要求他人服务于自己,同时对他人冷漠。

近几年,许多年轻女孩想做直播主持,希望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年轻人超前消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突出一个特别的“我”,显示“我”的独一无二。

正如腾格说的,即便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儒家集体意识传统的国度,自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立足点。发生在中国的急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与美式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些有趣的融合。

如腾格在书中举的例子:中国网络上的“国学辣妹”声称自己是白居易的后裔,唱的歌听起来却是美国嘻哈音乐。类似中国的网络红人在这十多年中前赴后继,不断涌现。“尽管各有特色,但这些想要出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