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忠孝最难译
长江网9月18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读+:是什么样的机缘找到虞苏美教授翻译《三国演义》的?
孙玉:虞苏美一直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作者,《大学英语》的听力教程就是她写的。她为人非常好,学问功底也非常好。老一辈学者,从小阅读大量名著,文学素养深厚。退休后,她一直住在美国。编辑团队是在亚马逊看到了最新推出的虞苏美教授翻译的《The Three Kingdoms》,译文非常地道、洗练,读起来毫不费力,这让我们十分兴奋。经过多方联系,敲定了版权,然后开始做第一个由中国人翻译的一百二十回汉英双语《三国演义The Three Kingdoms》。
读+:《三国演义》所表达的历史兴亡之感、政治军事韬略、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英文比较好诠释,但英雄个体命运之难测,奸雄鬼雄人性之诡谲,忠臣乱臣立场之复杂,如何让西方读者接受?
孙玉:外国读者要想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知识,英语是重要的第一关,我们能做的是先将其准确翻译出来。请外国学者做最后的审订,也是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习惯。要真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需要读点中国哲学、儒、道、释典籍的精华,如同我们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丁的《神曲》。四大名著对西方读者确实比较难,我们正在考虑和大中华文库合作,将一些传统典籍翻译成英文,以普及的方式,向全世界推荐出去,帮助他们理解。
读+:就你所知,外文世界的读者,会视哪个三国人物为英雄?
孙玉:这个真要看当地文化的价值观。他们的英雄,一定要在他们的文化中可以找到类比,是他们熟悉的,接受的。你能想象他们翻译《孙子兵法》,用足球来阐释中国军事谋略的进退吗?据说效果还不错。
读+:通过夜观天象来布局重大战役,曹操屡次写假信离间敌方,西方读者可否理解这种中国式计谋?
孙玉:特洛伊战争所用的特洛伊木马,也有这种计谋。只要能找到相似之处,西方读者就能够体会。倒是刘、关、张的兄弟情,尤其是孝道,比较难以翻译,西方强调个体,对忠于集体、百事孝为先,要花些精力去理解。
读+:《三国演义》有不少古体诗,有专家评论英译本“诗词看点难点兼具”,有些译本为省事,直接删掉诗歌,虞版基本都翻译了吗?
孙玉:翻译界有句名言:诗歌是在翻译中丢掉的东西。诗歌的意境,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古典诗词蕴含的美妙的东西,换到另一种语言,很难传达过去。虞教授基本都译了,而且译得很好,有韵律节奏,又译出了意境,一个例子就是开篇词《临江仙》。还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猛张飞,直译,西方读者无法理解,虞教授用了fierce,张飞的勇敢便有穿透力,犀利了,有如神助了。
《西游记》和《指环王》作比,西方人就懂了
读+:虞苏美教授的《三国演义》,余国藩的《西游记》之外,《红楼梦》和《水浒传》都是由非母语国家译者完成,以后会不会推出中国人自己的译本?
孙玉:中外合作比较好。这些译者一是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有深厚的积累。正因为如此,余国藩的《西游记》译本,认为诗词很重要,不能在翻译时悉数删去;他写的《朝圣行》比较了《神曲》和《西游记》,认为《西游记》实际上讲述了被贬谪的圣人向内转修行,所谓灵山自在汝心头,以臻至化境的故事,这又得益于余先生学贯东西,有丰厚的东西宗教文化学养,知道外国读者对佛教的不了解。其次,他们常年生活在西方,知道当地读者的可接受方式。
对名著典籍的接受也有一种过程,对中西读者都如此。四大名著每一部都写了太多人物,中文读者都难以记住,更何况西方读者,很容易一头雾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译者在翻译名字的时候,会从西方的文化或历史里找对应,译一个“洋名字”。
读+:《西游记》最早是以“一只猴子的历险记”为西方观众所知,四大名著的译本如何能做到“信达雅”,让国外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
孙玉:信达雅是严复当年提出来的翻译理论,“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笔译流畅、通顺;“雅”,即文字典雅。《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在西方文化里,猴子跟人比,是愚昧的象征,西方人很难想象孙悟空是个超人,有各种超能力,但你一说他和《指环王》里人物的关系,他就懂了,有些时候确实需要这样的类比诠释,最起码在注释里。
我个人认为翻译文本,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百家争鸣,没有高下对错之分。
读+:双语《水浒传》是登特-杨父子合译,经过两年多的打磨和审校,你印象中最精彩的修订是什么?
孙玉:四大名著,我们都不是把译作拿来,简单的影印出版,编辑还有审校功能。三百多条修改意见,我们均发给译者登特-杨先生,由他进行批复。因此,我们所出版的这个版本,实际上也有不少原创之处,对译文进行了全面校订,是一个全新的版本。
登特-杨先生是英国人,之所以翻译《水浒传》,源于他娶了一名上海太太。夫人自小喜欢《水浒传》的故事,每每绘声绘色讲给他听,他听得心痒痒,试着将一些片段翻译发表出来,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好评,最后他竟然将120回的全本都译了出来。而他的儿子毕业于伦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学习中文,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所以这一套《水浒传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可谓家庭集体创作。
中国文化走出去,得先找到一流的国际译者
读+:《红楼梦》的译者之一闵福德接受采访时曾说,《红楼梦》每年也就能卖出几百本。你觉得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方面,要做些什么样的努力?
孙玉: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经验,也有教训。莫言的翻译者葛浩文,是国际上一流的译者,所以很成功,这说明找到国际上一流的翻译家,推出高质量的译本,非常重要。第二步才是推介,在当地权威媒体如《纽约时报》发点书评,同时推出简装本等。
我们可以借鉴埃及出版社的做法,他们先请各个领域的权威评出全世界最著名的作品,然后再请专家写简本,即大家写小书,其中就有我们中国的《孙子兵法》,配上绘画,做成小册子,然后再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附上视频和音频。
《红楼梦》在德国还比较受欢迎,我听说有一部当代小说家的结集在德国出版,就取名《红楼梦里的新梦》,可见,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否则只能躺在图书馆里,汉学家才会去翻一翻。
读+:四大名著的译者,普遍年龄偏高,有些已经过世,这个时代,是不是像傅雷、萧乾、杨宪益那些的翻译大家特别稀缺?译林出版社的创始人李景端就呼吁能建立国家翻译奖,你怎么看?
孙玉:近二十年来外语教育非常成功,产生了不少非常有成就的学者,之所以大家觉得稀缺,是因为有不少"三角猫"翻译把人才稀释掉了。据我所知,年轻一代也有非常杰出的译者。我也非常期待能建立国家翻译奖,国家层面也意识到这点,外教社中国名著汉外对照文库出版计划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双语版《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均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
读+:你觉得推广双语版四大名著,最难的是什么?
孙玉:最难还是高质量的译本,这是个精品系统工程。翻译的角色太重要,如果说四大名著是国家文学,一流的翻译家才有可能将它变成世界文学。说得世俗点,你要能付得起高稿酬,其次出版社要有能力鉴别什么是好的。为了吸引一流的译者,有些出版社还在国外设立编辑部,这都是极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