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勤(站立者)正在为聋哑患者手语导医。
湖北日报讯(记者 龙华 胡蔓 通讯员 杨敬慈)没有一分钱报酬、还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做着。“给聋哑患者看病就医的平等权利,我愿为他们‘代言’。”武汉市第一医院80后介入治疗技师张勤说,字字铿锵。这是他不辞辛苦自学手语、不厌其烦为聋哑患者导医的精神动力。
有和无:无声的求医路因他而有声顺畅
昨日上午,59岁的魏五毛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一楼挂号处。
9时,身穿白大褂的张勤应约而来。两人双手上下翻飞,熟练进行着手语交流。一同排队挂号、就诊。在肾内科诊室,魏五毛打手语描述病情,张勤马上将手语还原成语言告诉医生。根据医生诊断意见,张勤又即时用手语翻译给魏五毛。陪着患者拿完药,张勤逐一手语告诉魏五毛用法、用量。
魏五毛家住黄陂,是张勤服务的最早一批聋人患者。
在张勤的翻译下,魏五毛告诉记者,几乎每一个聋哑人都有不愉快的看病经历,由于交流障碍,挂号、拿药、问诊无一不难,最希望医院有懂手语的医生。
2010年10月,张勤刚到市一医院放射科上班不久。同事发现一对夫妇一直在科室门口焦急地徘徊,原来他们是聋哑人。上大学时做志愿服务自学过一点手语的张勤试着边回忆边打手势,带着两人登记、检查。
不久,这对患者的一封感谢信,让同事们得知了张勤的手语特长,而张勤也收获到满满幸福。
从此,同事遇到聋哑患者,就主动打电话请他当翻译。同时,一医院年轻医生张勤可以手语导医的消息也在聋哑人群体中传播开,找他“看病”的越来越多。
得与失:放弃节假撇下家人,获得感恩与尊重
今年5月12日,聋哑心脏病患者刘桂梅等几人,定做了一个三层大蛋糕,选在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礼物送给张勤。
在贺卡上,他们写下了简短的话:“我们虽然听不见,但我们知道感恩!”张勤热泪盈眶。
介入技师岗位辛苦而忙碌,同时还兼职医院里的“全天候手语导医”,张勤感到责任沉甸甸。他将手机号做成卡片发给每个就医聋哑患者,并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还为所有聋哑患者建立就医档案,“看病时医生询问病史我可以不遗漏病情”……
2013年春节,好不容易能够与家人聚在一起过新年的张勤,一大早就接到求助短信。一位聋哑朋友意外受伤,急需帮助。张勤急忙准备出门。面对妻子埋怨,他解释道:“不去帮助,我不能安心!”挂号、检查、办入院……直到聋哑人的家属闻讯赶到。
汉口江滩的手语角,是武汉最知名的聋人聚集地。工作之余,张勤常去。在那里,他学习提高手语水平,还随访老病人。
12日,记者刚随张勤走进手语角,大伙儿打着手势亲切地围拢上来。“这里每个人都得到过张勤的帮助。”
49岁的钟新童远远朝张勤比划着“你好”。2012年年初,她怀孕5个月,发生先兆流产。不得已深夜向张勤发出短信求助。刚刚躺下的张勤立即起床,打车赶到医院。经过他的“同声传译”,在产科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这位高龄产妇成功保住了胎儿。钟新童连向记者做了几个手势。张勤不好意思翻译说:“她说是我挽救了她和孩子!我有爱心,好人,恩人!”
冷和暖:给不幸的命运注入丝丝暖意
曾经有人问张勤,手语导医,纯属志愿、义务服务,没有任何劳动回报,图什么?
他回答说:“在为聋哑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快乐与责任。命运已经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不应再让他们的生活荆棘丛生。希望能有更多的健全人成为手语志愿者,让平等、友善的医疗服务温暖他们的人生。”
2012年5月,经张勤倡议,在一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该院正式成立了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这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支手语导医义工队。
义工队现有队员50多人,均为医院工作人员,其中39人取得手语培训证书。现在,同济医学院、江汉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志愿服务队和一些社会志愿者也加入了张勤的志愿服务中。“关爱聋哑人士”爱心义诊、聋哑患者健康大讲堂,义工队足迹遍布三镇,聋哑患者感受到这份暖意。
张勤说,在医院和社会的关注下,建立华中地区第一家聋哑人无障碍就医定点医院已成自己和团队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