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藏族医生回武汉探望恩师,那年骑马坐车一周才到
2017-09-13 23:2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尕玛文章(左)向83岁的老师张伟卓医生献哈达 通讯员赵炯 摄

长江网9月13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黄莹 通讯员涂晓晨)“老师们当年对我太好了,我这次是特的来武汉寻根,向恩师们道谢的!”12日,63岁的青海玉树藏族退休医生尕玛文章,在武汉协和医院见到已83岁高龄的老师张伟卓医生时激动地说。

骑马坐汽车火车一周才到汉

1977年,尕玛还是青海省玉树杂多乡(现杂多县)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被当地卫生局派到武汉协和医院进修。那是他第一次离乡,连汉语都听不懂。那个年代,内地和边远地区医疗水平差异极大,像尕玛,只从卫校学过一点基本医理,连心肺复苏术都不会。热爱医学的他一到武汉,就像块干海绵丢进了水里,铆了一股劲儿地学本领。

“从家里骑了两天马到县城,接着坐汽车去西宁,再坐火车到郑州,然后从郑州转火车到武汉,用了一个星期。”尕玛回忆。

见到少数民族来进修的医生,协和的医生护士们对他格外照顾,几乎所有科室都让他转到了,还专门给他安排房间看书。尕玛天天吃睡在病区,一有抢救就跟过去看,抽血、打针、量血压,他也跟过去学,还扶病人上厕所。那段时期,医院大门都几乎没出过。

张伟卓回忆,70年代医院业务非常繁重,每天门诊量2000多人,偌大个内科病区只有几个医生,临床都忙不完,因此不怎么顾得上教学。“但是尕玛非常用功,我们做治疗、手术,他都跟在一边学。”

“大专家们都耐心解答我的问题”

让尕玛记忆深刻的是:“大专家们都耐心地解答我提出的学习问题,像改小学生作文一样地帮我改病历。年轻医生上课时会帮我记笔记。有段时间,我生病躺在病床上,有医生还专门去江汉路给我买好吃的包子。”

尕玛说, 一次,一个专家让他学听心脏的一种轰鸣音,他总是分辨不出来。专家忙完了一天后,晚上特地带他去中山公园,指着池塘里呀呀叫的大白鹅说,“咯,就像鹅叫的声音。”

很快,一年的进修到期了,尕玛舍不得回去,又申请多学习了一年。离汉返回时,他除学会了一身本领,还学会了很多武汉俚语,跟刚来时连汉语都听不懂的那个小伙判若两人。

回乡后医术声名远播问诊病人不绝

回到青海后,尕玛就担任了杂多乡卫生院的“院长”。其实,卫生院就他一个人,还要兼做厨师。他服务的“地盘”可不小,有5000多牧民。尕玛的医术声名很快就从乡里传到乡外了,每天来问诊的病人络绎不绝,时常骑马两天出乡外为牧民看病。

此后30多年,尕玛的工作调到县里、州里,从年轻医生成长为专家、院长,最后担任当地卫生局和疾控部门的负责人。2010年玉树地震,尕玛家房子垮了,可一见到从武汉赶来救援的协和医院的医生们,他像见了亲人,兴奋得直掉泪。

尕玛说,退休后一直惦记着当年进修的协和医院,想回来看看老师,好好向他们道谢。9月6日,他将在四川学医的女儿送到学校后,就特地坐飞机飞到了武汉。

“一生中收获最大的时光是在武汉”

退休护士苑陵说:“同事接到电话跟我说,有个千里之外的客人要来看老师,我一听就大叫,是尕玛医生!”她笑着说,老一辈的医生护士对尕玛印象都很深,他长得英俊,汉语虽然不好,但年轻护士都喜欢围着他。

看到如今的协和医院,尕玛只认得出伙房了。多数老师已过世,让尕玛颇生遗憾。尚健在的几位老师见到尕玛后都很激动,这些天带着他遍游江城,还给了他一张武汉通卡做纪念。

尕玛说:“我后来也去云南、上海等不少医院进修过,遇到不少好老师,但我一生中收获最大的时光是在武汉协和医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