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40多年来,武汉摄影家彭年生为全国知名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拍肖像,一共拍了上千人,其中不乏季羡林、裘法祖、贾平凹、陈伯华等大家。日前,《岁月留痕——彭年生摄影展》在汤湖美术馆开幕,展出其人像摄影作品120幅,分为科学家、文艺界大家、艺术界名家、青年艺术家四大版块。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彭年生说,“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名家大家风范,还有我们生活的时代痕迹”。
拍徐迟的获奖照片打动裘法祖
彭年生1955年出生在武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任职于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等。他在武汉摄影界有“大家摄影师”之称,1990年凭《思想者》组照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彭年生一开始从文化名人拍起,2002年开始拍院士风采系列,一共拍了1200多人。与文化名人不同,院士们大多严谨,在镜头面前不太放松。拍摄时,他先和院士们聊工作聊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光纤之父”赵梓森,因为喜欢拉小提琴,两人便在小提琴的余音里谈人生谈科学,拍出了很多反差强烈的照片。
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
拍著名医学家裘法祖之前,彭年生约了两次,裘老都婉拒了。第三次去时,裘老主动说起,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彭年生的《思想者》组照获第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牌奖的消息,还有他拍徐迟的获奖照片。最终,裘老同意了拍摄。这个插曲让彭年生至今想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作家徐迟
为贾平凹拍私人影像从未公开
因为一直在出版行业工作,彭年生有很多机会和文艺名家打交道。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当编辑时,社里开中国文化史研讨会,季羡林、金克木都来了,他在会场上拍了一部分,总觉得差点审美艺术性和内在思想性上,于是他又专门和两位老先生约了拍摄时间。单独约拍,必须拍出他们独到的精、气、神,成为彭年生人物摄影的定律。
他记得去季羡林家时,发现季老家房子特别小,四壁都是书,像个小型图书馆。季老养了很多猫,衣服皱巴巴的,粘了不少猫毛。照片拍完后,季老非常满意,后来出书,还来信找彭年生要照片做封面。
作家陈忠实
作家贾平凹
彭年生还拍了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拍贾平凹时,两人都光着膀子。适逢贾平凹的孩子刚刚出生,他还为贾平凹的太太和新生儿拍了不少照片。贾平凹在门口贴了个润笔费告示,他也拍了,不过,这些私人影像,彭年生从未公开。
不拍艺术照 追求沧桑厚重感
拍汉剧皇后陈伯华,彭年生约了很长时间。等待的那段时间,他拍的武汉文化名人系列在报纸上陆续连载了大约半年,碧野、曾卓、张善平,都在其中。获得陈伯华的信任后,拍照那天,老人特意从箱子里拿出了自己非常钟爱的汉剧行头。在彭年生的印象中,陈伯华保养得特别好,角色进入也快,但他追求的并不是戏剧效果,镜头下的汉剧皇后,有一种大家闺秀气质。
汉剧皇后陈伯华
他拍摄的朱世慧光着膀子、摇着蒲扇,1990年拍摄于朱世慧湖北话剧院的家中。那时候空调还是奢侈品,朱世慧已经凭“膏药张”上了春晚,全国闻名,家里却只有一台老电扇,天气实在热。
彭年生给艺术名家拍的黑白照片,很少有夸张的神态,刻意淡化舞台感,更多展现他们在台下的思索,“我不拍艺术沙龙照,越是个性的东西,越要有沧桑感。舞台照再美,也没有厚重感,不耐人寻味。”
名家画册90%都交给彭年生拍摄
因为着重环境肖像,画家拍摄一般都约在他们的工作室里。不少画家,如冷军、傅中望、王心耀,拍了十几年,拍着拍着就成了朋友,他们出画册90%都交给彭年生拍摄。
不论是名家出书向他要照片,还是画家们出画册,彭年生都有求必应,从来没收过一分钱。
画家冷军
摄影是个烧钱的爱好,彭年生靠拍挂历来贴补。这次出现在摄影展上的著名京剧演员刘子薇的肖像,便是当年的挂历照,拍于1986年,当年刘子微只有18岁。那时候拍一张挂历,稿费60到80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他也给杂志拍封面,有段时间几乎包揽了《知音》、《幸福》、《爱情婚姻家庭》等杂志的封面拍摄。
彭年生的摄影作品,坚持不打光,全部使用自然光,他也反对PS,只对一些太碍眼的背景适当弱化。
人像摄影对他来说,不是简单拍一个人,而是做一个文化积累,成为时代名片。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拍完中国八大美术院校,为当代艺术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