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伢“追着”支教老师考上华中农大
2017-09-07 00:20: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黄哲 通讯员杨采芹 杨晨芷)这个迎新季对于“山里伢”张钿钿来说非常特殊。从十堰市上津镇槐树乡来到华中农业大学,他终于走出大山,开启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时光。6日,该校工学院机械类专业新生张钿钿在该校图书馆注册好阅读证后,向记者讲述他4年前与华农支教团结下的不解之缘。

上完“认识大学”课

  他说:我一定要去武汉上大学

2013年暑假,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陈诚正读大二,他组织了一次收废品公益活动后便开启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之旅,“本来是想把收瓶子、旧书本的钱捐出去。但想着如果能给山里孩子上几堂课,也许意义更大”。支教团的到来改写了张钿钿的命运。

4年前,就读于十堰市郧西县槐树乡第二中学的张钿钿,由于父母很早离异并且长期在外地打工,不幸成为了“留守学生”。农家娃张钿钿回忆说,“那个时候,我特别贪玩、特别自卑,成绩也不好,对学习和未来没有任何想法。更别谈自信了,我连上讲台都不敢开口说话”。

陈诚介绍 ,郧西是鄂西北一个偏远的贫困山区,当时班上60多个学生,有一半都是留守学生,“对于这些山区孩子来说,短暂的半个月支教给予他们的启发和鼓励显得尤其重要”。

为此,一同前往支教的9名大学生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名为“认识大学”课程。张钿钿回忆,与支教团共处的那15天,他学习了太多新事物,更加激发了自己对山外世界的向往,“上完‘认识大学’课后,我决心一定要去武汉上大学,考上华农,成为老师的校友”。

十堰郧西资料图

15天陪伴

  支教老师和“山里伢”成了亲人

暑假里,和张钿钿一样从山里来学校上课的学生有十来个。张钿钿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还有同学家离学校更远。山路崎岖,“老师们每天晚上一来一回就得花费2个小时,不少人的脚被磨出了很多血泡”,即便如此,支教团老师们仍然坚持每天放学后把每位山里学生安全送回家。对此,张钿钿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张钿钿说,他还经常向老师们倾诉烦恼。以往暑假里,张钿钿常会因为父母离异丢他独自在家而伤心。但那个暑假,支教团团长陈诚了解了张钿钿的情况后,私底下经常与他谈心,激励他:要想办法让自己优秀起来,不能因为家庭创伤而自暴自弃。张钿钿说,“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面前,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动力,他们就像一些可以依靠的亲人一样”。

他透露,当时志愿者老师们还自掏腰包去镇上给他们买书。“老师们收集了我们想要的书目后,就坐大巴去了镇上。那天突然下起大雨,他们没有带伞,回来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但书没被淋湿,我们都很感动”。

这些点点滴滴把学生和志愿者们的心紧紧拴在一起。陈诚告诉记者,“我们走的那天,没有告诉他们具体时间。但那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有几十个学生围坐在我们宿舍门口。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三四点钟就来了”。

“什么时候能去支教?”

  考上大学后想为山里孩子做实事

“我所在的槐树乡经济和教育都很落后,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没有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很多人在中途就放弃了学业。高中一个年级的理科生有800多人,但只有前30名同学才有可能上211大学”,6日,张钿钿透露,在支教团队员们的不断鼓励下,他得以挤进了年级前30名。

高中阶段,张钿钿坚定了来武汉上大学的梦想。沉重的学业负担,让他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但即使这样,张钿钿的总分一直徘徊在一本线边缘。为此,他曾一度非常消沉。

“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和支教团老师们联系,他们总是‘随叫随到’”,张钿钿说。记者了解到,支教团老师们离开后,经常有学生通过QQ向他们请教弄不懂的题目。来后,孩子们上高中了,与老师们分享心里困惑、排解心理压力是常有的事。张钿钿打给陈诚的电话自然也不少。

如今,张钿钿如愿以偿考上华农,“支教”成了他经常提及的字眼。他总是询问辅导员“什么时候能去支教?”、“学校对志愿者有怎样的要求?”……张钿钿说,他要像当年的学长学姐一样,回到山里为孩子们做些实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