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民和未来改革奋进 现代治理的武汉创新
2017-09-07 09:4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刘功虎 王雪 宋磊 蒋太旭)武汉,一座正在复兴的大城,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聚焦于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指出的“四个着力”,这座城市展开一系列现代治理创新:共抓长江大保护五大行动,吹响新民营经济发展号角,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整治“新衙门作风”,选拔任用“狮子型”干部,号召“新青年下乡”……

一个个创新之举,把“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落实为武汉的生动实践。这些广受关注的创新之举,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尺度。

人民的尺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怨、最恨、最急、最盼”的事情抓起,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事情做起

长期不挪窝,车胎瘪了,车窗破了……硚口区韩家墩街古田五路社区居民,对小区里的“僵尸车”深恶痛绝。前不久,几位民警来到社区,叉车、拖车齐上阵,用时4小时,9台“僵尸车”全部被清走。

民警承诺:“居民最不满意什么,我们就打防什么、治理什么!”

万名警察进社区,是武汉整治“新衙门作风”的举措之一。

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届市委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痛陈“新衙门作风”表现,决定以作风建设推动干事创业拼搏赶超,“‘官帽’要用在为党和人民干事业上”。

进到基层和企业的,还有一千多名局级干部,一万多名处(科)级干部,一千多名群团干部。收集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要定期填表交账。“让干部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

作风问题,根子在机关,体现在基层,必须“从基层倒推作风建设”——15个基层作风巡查组进驻各区,化解信访积案,严查“微腐败”,从群众“最怨、最恨、最急、最盼”的事情抓起,“问题不解决不回来”。

截至8月中旬,全市查处作风和“微腐败”问题1233件次,化解信访积案1426件次,走访街道部门8988次,处理问题6272件。

基层安,城市安,国家安。基层作风巡查重在“破”,红色物业则重在“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事情做起”。

市场化的物业公司不愿接管老旧小区,今年初市委决定探索“红色物业”。19家公益性物业公司陆续组建,招聘1600余位优秀党员大学生,进驻全市700多个老旧小区。擦抹“牛皮癣”、理顺小区停车秩序、建立小区微信群……他们做的事虽小,群众却得到舒心和温暖。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冯静,放弃已经到手的稳定工作,应聘成为“红色物业”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人服务,基层社区对我来说就是海阔天空”。

“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红色物业探索创新得到中组部肯定。

解决群众疾苦,发展就有了更大的支撑和定力。现在,武汉每月举行一次拼搏赶超交流会,每次凭实绩定发言人,让各区各部门“打擂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干部奋勇拼搏,人民向往支持。

改革的尺度: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抓重点、攻难点、消痛点、出亮点

上个月,市民简可去办理不动产证,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已到下班时间,工作人员还是让他填表,当天就拿到了证。“要是以前,我估计得等个把月”。

这个中心,集成了办事窗口和办事流程,“对审批时间的控制具体到每个环节,权籍管理7分钟,不动产交易10分钟”。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这是武汉审批服务改革的目标,追求的是政务服务的极致效率。

抓重点、攻难点、消痛点、出亮点。武汉市委明确了一套改革方法论,是为了确保改革有宽阔视野,找准症结有的放矢,拔钉子啃硬骨头,铁痕石印落地见效,推进治理发展。

人民群众上了网,如何走好走新走实网上群众路线?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整合既有网上服务职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做到民情主动搜、民意主动引、民声主动应、民事主动办,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

传统民营经济在先行地区已走过近40年历程,武汉要补上民营经济短腿,是否要复制这种模式?经过分析调研,武汉发现,一种民营经济新模式已经应运新的发展阶段而生,新近毕业大学生等“新四军”为主体,新经济为特征。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众多知名民营企业家响应而来,经济学家史晋川评价“非常敏锐,非常有现实针对性”。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武汉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怎么把百万大学生留下来,怎么把丰富的校友资源激活,怎么让大量潜藏的科研成果就地迅速转化?武汉的改革举措是成立了两个局——招才局和科技成果转化局,虚拟机构,实体运行,不增加一个编制,但截至目前,武汉已经推出了3605套人才公寓,大学毕业生落户人数是去年的两倍多,举办了两场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签约项目总额超过2500亿元。

改革需要闯将,识别重用闯将,本身又是一场改革。

历时3个多月调研甄别,武汉发现掌握309名“狮子型”干部人选,8月31日,提拔重用的108名“狮子型”干部上任出征。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票数,不唯经历,“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人民日报“谈谈干部的改革角色”系列评论第一篇,便以武汉选拔“狮子型”干部为例,呼吁各级领导干部“永远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书写改革新传奇”。

  历史的尺度:

  牢记“功成不必在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拼搏赶超又要打基础利长远,久久为功打造“未来之城”

“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以地方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保护起来,未来50-100年不开发,将发展空间预留给子孙后代。”

8月23日,市委常委会系统部署武汉市共抓长江大保护创新举措。第二天,这句话被全国媒体格外强调。

武汉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在长江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文明传承创新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处理好长江与城市的关系,其实就是处理好武汉当前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长江沿岸是武汉的发展宝地,共抓长江大保护,武汉要在全国带个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赢保护母亲河的持久战”,长江大保护的武汉宣言,掷地有声。

着眼未来,久久为功。这个理念,牢牢贯穿于武汉未来治理发展蓝图。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蓝图,提出“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的奋斗目标。

规划建设长江新城,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是武汉未来蓝图中谋划的三大世界级亮点区块。

目前长江新城选址已定,但将分为三期推进,能够满足武汉未来30—50年的发展需要,使之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之城。

武汉长江主轴规划方案也已初步确定,时序为“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样板、三年初见效、五年成规模、十年基本建成”。

以长江为时间轴和空间轴,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武汉的伟大城市梦想,衔接历史和未来。

百年工程“决不能粗制滥造”,现在要拼搏赶超,为所当为,同时更要“多干为长远奠定基础的事”,“功成不必在我”。

未来属于青年。

半年来,武汉市属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奔赴107个村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是响应市委倡议的“新青年下乡”活动而来的。

希望大学生们亲近武汉、心仪武汉,留住大学生优化人口结构,是这一倡议的考虑之一。

根本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大学生们写下的“下乡日记”,充满成长的喜悦,“通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让我更加认识到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同时在广阔天地增长了本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